剛才我們解釋那個心,孟子的生命觀,那麼
現在呢,我們要進入跟孟子的生命觀相關的身體觀,這個身體觀
的核心理念,就是在「養氣說」,它的 落實與表現就是它的「踐形」理論。
好,我們現在 先從「養」這個字開始吧。
「養」這個字啊,在很多的古典上面呢,都 早已出現。
在中國古代的字書,也就是這個字典性質的《爾雅》裡面呢 它說,頤、
艾、 育、 養,意思是一樣的 那可是我們看,在《易傳》、
在《尚書》 在《詩經》,甚至在《論語》,也保留了部分的
傳統的「養」字的含義。
我們看到在《易經》、 在《尚書》
在《詩經》裡面的「養」啊,基本上是物質,就是食物啊 來「養」,這個物質的「養」的意義。
那麼 在《論語》的《為政》篇裡面,孔子也感歎
他所看到的有一些,他說現在有一些號稱孝順的人啊,只不過能夠
這個用物質來養他的父母而已,那他說這樣啊,是不夠 的啦。
那這個「養」的基本的含義是這個樣子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 則餒矣。
」那可是孟子呢,的這個「養氣」啊
的意思,它已經超越那個物質的原始的意義的「養」
孟子講,「我知言」,公孫丑問他,說你,夫子有什麼特別的長處嗎
孟子說啊,我知道別人講話的含義
我特別善於,「長養我的浩然之氣」
然後接著就,下面那一段著名的對話,「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講,哇這個浩然之氣啊,它很難講,它是「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這是他的所謂「養氣說」嘛 那麼也就是從孟子開始,古代的中華文化
開啟了「養」這個字的意義的「內轉」
從外溯轉為內轉,那麼
這個從物質意義 取得了道德意義以及工夫論的意義
鮮明地突出了作為儒家
「養」這個字作為儒家身體哲學的功能性概念
那麼孟子主張用理性來轉化我們原始的生命
把生理意義的「氣」轉化為具有人文理性內容的「浩然之氣」
其實從更徹底地來講,在整孟子學裡面
所謂「養氣」其實在很大的意義之下,在很大的
範圍之內,它就是「養心」,這種
這裡所謂的「心」,不是一種認知心 而是一種道德心。
也就是說不是一種 cognitive mind,而是一种 moral mind。
它這個「心」呢,是具有價值 創發的能力的
這種「養」的觀念呢,到了荀子,這個
講得這個更分門別類,那麼
這個有「養體」 「養鼻」、
「養目」、 「養耳」、 「養威」、 「養安」。
荀子 基本上認為,身體的各個器官各都需要不同的物品來加以「養」
才能夠使身體獲得最和諧的狀態
孟子的「浩然之氣說」有一個非常關鍵的 一個命題。
孟子講,他說這種浩然之氣啊,「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
」這句話呢 「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
兩千年來的這個 閱讀孟子的人啊,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那麼
有很多,有一些人有誤會,這裡面講得最好的是明末大儒王陽明
王陽明講,所謂「集義」的意思,不是一天
今天集一點,明天集一點,像在堆這個積木一樣,不是這樣子。
他說集義呢,是要 恢復我們人的心之本體
王陽明講,「心之本體原自不動」
「心之本體」就是性,性就是理
本來就是不動的,理原來就是不動的,我們所謂「集義」的意思啊,不是一個數量
性的往外追索,從一到二到三一路下去,不是這樣,那集義呢
就是使我們內在的心之本體的本性為之豁然 彰顯。
王陽明完全掌握了孟子「養氣 乃是所以養心」的最關鍵的內涵
如果從那個
「養氣」從那個「養」 的這個自我修養的工夫論
我們把它當做一個光譜的話,我們可以說呢,荀子和 孟子啊,可以說啊,是在這個光譜的兩端
荀子也講「治氣養心」,可是荀子講,說治氣養心之術
最好的方法是經由理,最好的方法是得到老師的指導
他這個叫做「治氣養心之術」。
荀子 換言之說,荀子所強調的治氣養心的方法,是以「禮儀師法之化」 來完成這個工夫。
那這套講法在 17 世紀
日本古文辭學派大師荻生徂徠,Ogyu Sorai
也得到發揮,Ogyu Sorai 強調「納身於禮」
那麼人的身要接受社會的規範的禮的指導,這個在《禮記》裡面也有,已經有這種意思
荻生徂徠把它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我們可以說荻生徂徠正是荀子的未面師友 與異域知己。
那麼孟子的 「養」它是,基本上是
可以說是某種順取的道路,是培養仁義之心。
因為仁義禮智 本來就內嵌在裡面,我們只要不傷害它,自然地讓它發揮出來,「集義」就可以「養心」
那麼荀子的「養」呢,相對而言,當然我們也不能夠這種辭之太過
當做兩者是完全對立的,因為它同時是在先秦儒門之下的。
那麼 荀子所強調的是比較外在的、 社會性的、
規範性的「禮儀」 或者「師法」,就是老師的這個指導,我們可以說荀子是
強調以「文化」來矯治「自然」,也就是說用 culture 來矯治 nature 的意思。
那麼荀子的「養氣說」 孟子的「養氣說」呢,正如我們
這個課程上一講所講的,是以連續性 思維方式作為它的基礎
這裡展現的是「自然」與「人文」的連續 「生理」與「心理」的連續,以及「有形」與「無形」的連續
其中呢,「有形」
與「無形」的連續性這一點,在「養氣說」裡面 特別值得注意。
孟子主張,有形的居室 對無形的「氣」是有影響的,我們住什麼樣的房子,跟我們的
這個生命的氣的流暢,跟我們浩然之氣的 培養,是有關係的。
在《孟子》的《盡心上》第 36 章,「居移氣,養移體 大哉居乎。
」這個居住環境是要影響 很大,因為居住的環境
會影響我們的這個「氣」,那麼我們的
「養」,吃的東西,會影響我們的 這個身體。
那倒過來講,孟子又強調 那種無形的修養也可以對有形的軀體造成影響
那比如說孟子講 說啊,仁義禮智是根於心,可是啊,它雖然是根於心
是看不見的,可是它會表現出來,它確然「見乎面,盎乎背 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 那這個,一個沒有養浩然之氣的人
獐頭鼠目,一看就知道 這個人,這個從來沒有養氣
那麼在從,順著孟子這個來講
這個仁義禮智這種氣,是
會滲透到你的四肢裡面,使四肢,你不必講話,但是呢可以看出來
這個到了後來的這個馬王堆啊,這個
《五行》篇啊,這個出土文物,就有仁器、 儀器、
禮器 的這個講法,可以說進一步的這個養氣之說的細膩化
那麼講到這個無形的 修養也會對我們有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踐形
這個是孟子的這個具有原創性的一個新的名詞
它是以「身心一如」作為它的理論基礎,就是說
有形與無形,它不是斷裂的,內與外 內在與外在,也不是斷裂的。
這個「心」 的高度、 厚度
跟純粹性,都可以呈現在作為 軀體的「心」之上的。
他後面的一個沒有講出來的假設,就是古代中華文明 「身心一如」的一個思想
在這個基礎上,孟子告訴我們,我們的修養
的工夫呢,我們「盡心」,你就要真正理解你的
「心」,你就會了解你的「性」;了解你的 「性」,你也就知道天命真正的含義。
於是你的 「養氣之學」到了一個最高的高度,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
這樣的一種話,在幾千年來的中華文化被提出來
可以說是一個實在是令人讚歎 的一個,的一種這個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