Из курса от партнера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國人文經典導讀
Explore Related Videos
At Coursera, you will find the best lectures in the world. Here are some of our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for you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本課程對象為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同學。
課程目的為通過四個不同特色的主題,討論中國文化的四個主要面向。每個主題選取兩篇經典文本作為核心閱讀,並與延伸閱讀做互文探討,以新角度解讀經典文本的意義,展現中國文化的複雜性、多元性。文本難度與大學一年級國文程度相當。
Познакомьтесь с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ями
Prof. Ou Fan Leo Lee 李歐梵
Sin Wai Kin Professor of Chinese Culture
Faculty of Arts
Prof. Wai Tsui 徐瑋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 Lik Kwan Cheung 張歷君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然後經過這個很重要的幻燈片事件之後,1906年,魯迅26歲,
他就決定棄醫從文,就是不學醫了,去從事文藝運動。
當時他最初從事文藝運動的時候,他其實是跟著什麽人走?
就是跟著梁啟超的號召去走。
所以他原本其實是跟這個新小說運動 – 其實是認同這個新小說運動的。
但是魯迅在這裏的選擇也很有趣,
就是他當時不是選擇政治小說,好像梁啟超他們一樣,
他選擇是科學的小說。所以他選擇又再一次跟其他人不同。
然後我們發現,他在這小說 – 他當時是做很多翻譯的,
但是他這些翻譯他的重點是什麽?
比如說他翻譯Hugo的東西,他要翻譯的重點是什麽?
他自己講了:他那時候正思考國民性的問題,
認為中國人民最缺乏的是“誠”和“愛”。
所以他覺得要提倡這個“誠”和“愛”。 然後我們知道
“誠”和“愛”的相反是什麽?知不知道?
虛偽,對,虛偽。就是在魯迅裏面就有一個特別的說法,
就是“瞞”和“騙”。
爲什麽要特別講這個呢?你留意一下魯迅
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他們是反對什麽的?
傳統的什麽?儒家,傳統的這個價值,孔子 –
但是它的核心的價值觀是什麽?
誠跟愛。
“誠”是哪一本經典的核心觀念?知不知道?
對,《中庸》。
所以是很奇怪,他們這一輩人都是要反傳統、反孔子,
但就在骨子裏面,他的價值觀都是很傳統。
當然這個傳統加了當時他們認識的一些西方文學,就包括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就是要從自發的內心去表達出來,
然後去寫文學作品,所以也要誠。
但是這個“誠”就不同了,因為以前的、在儒家的價值觀裏面,
“誠”是你要講一些跟群體一樣的、
合乎道德的、合乎禮教的東西出來。
但是浪漫主義的“誠”就是你要發聲,發出這個惡聲,
就是其他人覺得不好的東西,只要是你自己內心的東西,你都要講出來。
所以其實魯迅的這代人一方面就是有很多傳統包袱;
但是另一面,他們也用西方的東西去改寫傳統的觀念,
所以就是有很不同的解釋出來,OK?
所以他的價值觀是“真的惡聲”。
所以即便是對其他人來講,這是不好聽的聲音,
你都要講出來,這才算“誠”。
這跟儒家就有很大的區別。
但他骨子裏也有儒家的東西在,所以他們複雜的地方就在這裏。
兩邊的東西都有,然後混合起來。
所以當時他就是在晚清的時候,最初的時候,魯迅最初 –
青年魯迅搞這個文藝運動的時候,他重在要救國。
那救國的這個重點在什麽?立人,立人。
所以他們說救國,不是說我們要頌揚我們這國家怎麼樣,
而是通過批判這個國家的文化 – 中國的文化
來讓中國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
讓它建立它的真正的中國人的人格。
所以他是一種批判的愛國主義,如果我們真的要講愛國主義。
就是不是一種頌揚的愛國主義,
而是一種批判的東西。
所以駡中國罵得最狠的人肯定是魯迅,我們都不能比他。
所以我們要說他們要立什麽國?
這個國不是泛論的中國,而是他有一個很特別的觀念,
叫做“人國”。
所以很有趣就是,他要每一個在這個國家的人
都有獨立地思考的能力,要自己可以站起來。
所以在這裏我們發現這個“人國”裏面的人,
不是一些其他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的人,
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真的惡聲,
這才是魯迅要見到的中國 – 最理想的中國。
所以他恰恰跟我們的國家觀念有一些不同,
他的國家觀念,是建基於他所接收的西方的浪漫主義的這個東西,
裏面就是說要重天才,要重個人的人格的發展。
然後這些人聚集起來,才是一個他覺得是
可以珍惜,可以treasure的一個國家。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留意。
所以他就是重在“立人”,意思就在這裏。
所以當時他就有一篇很出名的長篇論文,
我們現在寫論文已經很長了,這個課就是要寫1000字,
大家都覺得哎呀負擔很高這樣子,
然後就要你寫3000字,6000字的論文那很慘,
但是要留意就是魯迅他們是用 –
最初,他最厲害的地方是用文言文來寫論文。
你可以想像,我們現在是用白話 – 就是普通話來寫論文,
但是他們是用文言文,是很難表達的。
然後他有一篇很重要的文藝論文,當時發表時候叫做《摩羅詩力說》。
“摩羅”是什麽?是什麽語言,摩羅?
有沒有看佛經?“摩羅”這個詞是從佛經來的,
它就是惡魔,在西方就是撒旦。
所以“摩羅”就是魔鬼,所以他的這個詩學是魔鬼詩學。
但是當然這個魔鬼不是幹了很多壞事這樣子;
他說這個魔鬼就是他所說的,要發出“真的惡聲”的文學家。
即便其他人都不認同,覺得你很壞,
但這個惡聲都要發出來,這就是他所謂的摩羅詩人。
所以這個摩羅詩人,主要他要介紹就是一批浪漫主義者,
首先就是拜倫,就是英國的著名詩人拜倫。
然後其實你會發現,他以前接受的
另外同期有一篇論文是《文化偏至論》。
他接受的東西不單是比較早期的浪漫主義,他還有什麽?
當時其實是同代裏面很前衛的思想家,
比如說叔本華、齊克果、尼采等等。
這個在比如說1960年代、70年代才重新被挖出來,覺得 –
因為存在主義在60年代、70年代很出名,
所以重新覺得這一批以前思想家 – 十九世紀的思想家 – 很厲害。
但是你留意,魯迅在二十世紀初已經看這一批東西。
所以我們現在覺得,魯迅他們五四文人都是好像已經過時,
但其實不是,他看的東西都是很前衛的,
然後最後popular的時候是什麽?
五十年後才在歐洲,變成很流行的東西。
你發現他超前多少年?
所以就當時他要提倡這樣的文藝運動就註定要怎樣?失敗。
因為你超前其他人好幾十年。
所以最後他這個文藝運動,他要跟一批人辦雜誌,
辦一個叫《新生》的雜誌,然後這個雜誌最後流產了。
然後他要出版一個翻譯文學集,最後也 –
有這個計劃 – 也沒有完全完成。
所以大家留意,這個文藝雜誌的名字叫“新生”。
“新生”如果在英文、在外文是什麽,知不知道?
Renaissance,文藝復興。
它是文藝復興的直譯的意思。所以他要做什麽?
就是要在中國裏面做文藝復興,這就是他們當時這一輩人要做的事情。
所以就是形成他後來 – 這個事情因為都沒辦法搞好,
所以他在《呐喊•自序》裏面,就有這一段去描述他失望的心情。
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因為他寫得很好:
他的這個比喻,這個象徵捉得很好。
然後你留意一下他這個心情是,像自己置身於什麽地方?
留意這個,這個象徵:荒原。
所以他覺得自己周圍都是人,但是他覺得跟其他人
處於一個隔絕的狀態,沒辦法溝通,
所以就好像置身於沙漠、荒原之中。
下一次應該李老師會有再發揮的,對這個。
所以我們要記住這個象徵。所以我們發現,
他其實是一個很希望跟其他人溝通,覺得文藝是要用來溝通的。
但偏偏在他一生之中 – 因為他很超前,
他們這一輩人很超前,所以永遠沒辦法跟其他群眾溝通。
就是成了一個很重要的 –
李老師在他的《鐵屋中的呐喊》裏面講的一個母題就是:
獨立的個人跟群眾的這個對立的關係,
就成了他的一個很重要的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