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請大家慢慢張開眼睛。
我跟很多的同學做這個練習的時候多數人在第二次練習後感覺都蠻好的。
你覺得呢?大家會不會覺得第二次的時間比第一次比較長還是比較短?
是不是覺得比較長?其實時間是一樣的。
當我們安靜下來的時候,時間感會變得比較緩慢。
其實在這兩次的實驗我們經歷了兩種不同的狀態。
就是你在同一個房間一樣的時間裡同一個你
卻有兩種不同的狀態,第一個狀態,腦筋裡的念頭一直在轉,
第二個狀態當我專心呼吸為脈搏數數的時候,腦子裡的念頭會收斂。
這個簡單的比較告訴了我們,當我專心的時候,雜念就會減少。
當我不專心的時候,雜念就亂跑。
我也是這樣子的。你也有這種情況。
我們一般不會關注到自己的意念,靜處在腦中的形象。
因為平常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是張著眼睛, 就很容易忽略自己念頭的起伏。但是
心真正安靜下來的時候你就比較容易看清楚這個問題。
有意思吧? 好,
我們現在開始帶入今天的主題。意念與專注心。
剛剛的練習告訴我們心境有兩種狀態, 一個是有念頭,此起彼落的狀態。
另一個是你相對感覺不到念頭起落的狀態。
第一個狀態我們歷經了意念,第二個狀態我們歷經了專注。
我們也體驗到專注心可以幫助我們收斂念頭。
當專注心渙散的時候,我們的念頭就會大起大落。
中國古老的文化 早就對這些現況留下了記錄並且提出解釋。
這張照片是在2007年,我在四川大足石刻所拍攝的。
這個石刻的標題是縛心猿鎖六耗,
各位注意看,石雕上的中心端坐著一位書生, 懷裡抱著一只猴子,看見了嗎?
這只猴子就是心猿, 象徵著我們起落的心念,或者是意念。
動來動去,靜不下來,所以呢要先把這個心猿好好的綁住。
底下有六只動物。分別是狗, 鳥,
蛇,狐貍,魚,還有馬。
牆面上針對這六只動物個別也給了一個口訣。
除了心像猴子,難以管控,
還有六個耗損我們的東西,平常我們也不太關注。
第一個眼如走犬,意思是說,眼睛就像狗一樣, 只要是有形的東西,就追著不放,
眼睛裡都是五光十色之物, 有如林木一樣的豐盛。耳如飛鳥,是說耳朵跟鳥兒一樣。
只要有什麼響動立刻就吱吱喳喳地奪空而去。
鼻如毒蛇,常思入穴,是說我們的鼻子像蛇一樣,
喜歡往小洞穴裡鑽, 這個現象跟我們品味嗅覺的習性確實是十分相近的,
我們喜歡把香的物質放在容器裡,留一個小小的孔,細細地品聞香味,
鼻煙壺,香水瓶都是這樣子的想法。舌如野貍,
貍是野生的動物,它會吃死去的動物,甚至是發臭的東西也吃,
所以說它是尋屍舊回,用這個來比方 我們的舌頭所追尋的美味常常是死去的東西,
甚至是腐敗的東西。我們喜歡這樣的東西所散發出來的味道。
身如大魚,常常在泥裡面打滾,
我們追求感官刺激,讓純潔的心經常處於污染性的環境,
自己不自知,而且還留戀不捨,這句話的典故就是這個意思。
意如野馬,奔走無閑。
這就是我們課堂先前所做的實驗,我們那些此起彼落的意念,就像野馬一樣,
跑來跑去,片刻不停。
這個石刻是南北朝傅玄風所刻製,敬獻的, 距離今天已經有1500年,當時
古人就已經體悟到人的意念會輕易地受到許多 感官以及事物,甚至雜念的影響。
據說這個石刻就是成語心猿意馬的出處。
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石刻, 就清楚地交代了五官運作的物理原則,
認為我們身體的感官主要有眼耳鼻舌身,
而意就是腦與神經指揮我們全身的運作系統, 產生我們所體驗的各種感官經驗。
即使在現代的醫學,也就是快接近20世紀才透過解剖學
證實了這些中國古老的智慧。以眼睛為例, 現代醫學發現眼部有視神經,
連接了大腦中某個存取,處理影像的地方,形成了我們整個視覺感官的系統。
耳朵也是一樣的道理,耳朵本身是一個音波的接收器,
耳內有神經,接到我們大腦裡,有關聲音訊號 詮釋的區塊,從這一個區塊處理的結果,
讓我們感覺到聲音。同樣的系統程序,我們的鼻子
能夠聞到香味,同一個原理,舌頭上的味蕾透過神經系統的傳達,
在大腦的味覺資料庫裡比對了各種參考值,讓我們能夠辨別各式各樣的味覺經驗。
身體也是一樣的,經過皮膚觸覺跟神經的系統,
一樣的原理讓我們知道什麼是風吹過我們身體的感覺,什麼是痛的感覺。
這真是太神奇了。原來我們從小 就在不知不覺當中累積了無數
眼耳鼻舌身的經驗資料庫。
每時每刻的感受都經過意念, 也就是腦與神經的組織系統,
解讀了我們生活中,包羅萬象的精彩感覺。
那若是在原本的資料庫裡,我們找不到對應的經驗我們就會說,
沒看過的就會說,這是什麼?沒聞過的味道。就會問,
這是什麼奇怪的味道?沒聽過的就會問,這是什麼聲音? 等等。這樣懂了嗎?學習與見識
原來就是在累積我們腦中的資料庫。
我們要特別說說意這個部分, 意就是我們的意念,我們的念頭。
意包括了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經脈,等等的組織。
是我們的思維,感知,以及訊息傳遞的官能。
我要用一個例子大家就很容易知道什麼是意。
來,我們來看一下這張照片。
這是我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拍攝的照片。
我們都會說,這是一張風景畫。
為什麼我們判定它是一張風景呢? 根據我們前面的解釋是這樣的。
我們之所以看到一個物件,知道它的意義,是由於我們的眼睛
這個攝像的器官藉著神經的傳導讓大腦解讀所攝取的意向。
然後我們把這個圖解讀出來, 所以我們腦子裡有看過類似的圖像因此我們說這一定是一張風景畫。
如果大腦過去儲存的資料參考不夠, 那麼雖然影響訊號被成功的截取了,傳入了大腦,
但是沒有辦法反射或是解讀這個訊號的意義。
所以我們也就沒有辦法給這個訊號賦予任何的意義。
你或許注意過一個小baby,傻傻地看著一個東西,
因為他沒有辦法把這個形象跟他腦中已經儲存的檔案 或者是他親身經歷的那些意義串在一起。
所以他看起來很天真很無知地看著。
大人也是一樣,若是我們看到一個從沒見過的東西, 從沒經歷過的經驗,我們會突然愣在那裡,
因為我們的大腦沒有辦法反應或解讀那個訊號的意義。
眼睛的部分是這樣,同學就可以自己舉一反三延伸解讀 耳鼻舌身的部分了。
意與意加在一起會變成什麼呢?
許多的意與意,彼此相互運作的時候,腦和神經就會一起轉,
它會變成什麼?結果就會變成我們的思考,
歸納,推理的功能,還有比較高端的就是我們的創意。
所以呢,當意與意交織的過程中我們加註一個專注性的時候,
我們就有機會精進產生傑出的歸納,傑出的推理,或者創新的思想。
意思是不同程度的專注性讓我們在
意念跟意念運作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精進。
產出,傑出的歸納、推理或者是創新,簡單地來講,
專注心的深跟淺會影響到一個人 歸納、推理、創新程度的優或者是比較不優。
小朋友很多是沒有上過創意的課程的, 但是他還是可以捏製一些精彩的東西出來。
有經驗的大人經過自我覺知已經理解,很多的意跟意的交織,
再投以專注性,就可以把雜念排除。
這個時候我們的意會創造出一個不同的世界。
那就是精進以及傑出的創作。
[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