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邊界字幕組】 聽錄: Splendide_Mendax 時間軸: Splendide_Mendax
校對: augur66 審核: 板栗要低調 3 00:00:04,670 --> 00:00:06,460
活用希臘哲學 今天 我們要先談一談 如何從柏拉圖過渡到亞里士多德 7 00:00:14,400 --> 00:00:16,320
有一句哲學界的名言 9 00:00:16,880 --> 00:00:19,780
叫做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11 00:00:21,100 --> 00:00:24,680
這句話通常 我們常常說 是亞里士多德講的 那麼 這句話其實並不是亞里士多德講的 是我們純粹的從亞里士多德哲學所展現的一個精神 所提出來的一個說法 那麼為什麼有這個說法呢 就是因為亞里士多德他的哲學固然貢獻非常多 我們等下會介紹 但是我個人認為他最了不起的一點 是同樣的在系統哲學的發展過程中 批判了系統性格非常強的柏拉圖哲學 我們前幾次介紹柏拉圖哲學的時候 強調柏拉圖是一個超越人倫 聯繫到理想世界的一個哲學思想 甚至於是涵蓋了真、善、美、聖的一個哲學系統 對於這樣子的一個哲學系統 我們通常來講 只有接受它或者不接受它 要提出批判並不容易 很困難 所以說針對於柏拉圖的系統 提出批判的最佳表現應該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系統 亞里士多德的系統固然是因為亞里士多德的生平 有個非常重要的特色 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生平基本上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就是他小的時候 一直長到十七八歲 在馬其頓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的國王菲利普的御醫 所以亞里士多德算是馬其頓國家的貴族 但是馬其頓不算是完整的希臘人 所以(亞里士多德)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柏拉圖的學院 也就是在雅典讀了二十年書 在二十年之後 又離開了雅典 四處做海上的研究 各處待了十二年 然後又回到了雅典進一步建立了自己的學校 就是 這個Lyceum學校 這個簡單的亞里士多德的歷史的介紹 是要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這個觀念就是說亞里士多德對於柏拉圖哲學進行了一個 近距離的觀察 然後長時期的經營 以及非常非常的具有挑戰性的批判 我在這邊稍微提一下 這個哲學家彼此之間的批判 往往固然是來自於非常複雜的分析跟理解 但是它批判的主軸就是非常精准的而且也非常好懂 非常容易讓一般人能夠掌握 亞里士多德在哪一個方面批判了柏拉圖呢 它就是我們在前不久才提到的 亞里士多德問到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就是說 如果我們完全採用 否定我們感官知覺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然後想要透過我們思想的方式 反過來倒過來推理證明 這個理想的世界 這個靈魂的世界 這個超越的世界 這個平時的世界存在的話 而且是唯一的真實的存在的話 那我們眼前所察覺到的經驗內容 你放哪兒 你當成什麼 它有什麼價值 有什麼意義 所以如果說我們完全對於 我們的經驗內容採取否定的態度的話 那這樣子的話 我們對於理念 如何證明理念可以單獨的存在 就更遑論理念跟理念之間的關係、理念跟個體之間的關係 甚至於談到其他理念世界對我們光照的理由 我們要參與的理由 模仿的理由等等等等這些問題 這些問題對於柏拉圖來講不是問題 因為柏拉圖認為這就是真實的 因為思想中的力量告訴我們這一切 可是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點 關鍵點在哪裡呢 就是亞里士多德基本上不承認理念的世界可以獨立存在 就這一點 就是說這種「理念的世界可以獨立存在」 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講就構成了他的批判重點 那麼這個批判重點當中最關鍵的一點 就是亞里士多德刻意強調的經驗的內容 強調感官知覺的內容 那麼這樣子 刻意強調現實世界中我們感官知覺察覺的內容 這個想法不但使得亞里士多德的研究途徑 跟柏拉圖研究的途徑大異其趣之外 也可以進一步看得出來 當我們說柏拉圖的哲學為西方後來宗教理念進一步發展 鋪下了思考的架構的同時 著重日常經驗的亞里士多德 為我們日後的科學思維鋪下了大致的結構 所以兩者之間一個比較傾向於宗教的性格 另外一個很明顯的充滿了科學的意味 那麼哲學在這當中 是源自於同一種的思維 一脈相承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一脈相承問題為後世開創了 一方面是宗教方面的思維形態 另外一方面是科學思維的大致結構 所以說這一切的來源就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 我們不能夠懷疑這個現實世界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對於現實世界中所產生的一切 認知、經驗、感覺是我們針對於知識所能夠掌握的起點 就是開始的點 也是終點 也是最後一點 所以起點跟終點之間是我們所僅有的 想要超越經驗來認知任何一個其他部分的內容 可能有一些超越的感覺 可能有一些神聖的甚至於神秘的感覺 但是這些神聖神秘的感覺 沒有辦法以普遍的客觀的理性的知識方式傳達 要想達到理性化 要想達到客觀化 要想達到這種普遍化的要領 也就是知識的基本條件 那麼我們就必須要能夠從我們的日常經驗出發 所以說亞里士多德對於所有可能認知的事物 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解釋系統 為什麼是完整的解釋系統呢 因為它是完完整整的 把我們所有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的經驗做了一個整理 系統化 那麼這個系統化的結果是全面的 換而言之 只要是在經驗中能夠察覺的 因此它具有經驗上的普遍性 它有經驗上的客觀性 它有經驗上的理性 那麼這一切經驗內容結合起來變成一個系統 而這個系統當然很明顯的就不是宗教上的意味 而是科學的內容 為什麼 因為我們在科學當中直到今天 當我們談到科學內容的時候 我們第一個強調的 所有只要是科學的應該都是經驗的 為什麼會講的這麼確定呢 因為如果說你的內容當中沒有辦法用經驗察覺的話 你只能夠用數學計算、推理 就沒有應用的可能性 所以說 無論如何 在科學的世界當中 新的理論就必然而然要具有一個 能夠被我們進一步檢驗的可能性 而這個可能性就是 凡是科學的必然就是經驗的 那麼亞里士多德對於經驗跟科學的分類研究中 那麼也是為此 他是非常強調分門別類的系統 那麼這個系統當中他基本上把所有的知識做了大致的分類 首先 他就是強調我們用手去做 用手去做的知識有兩種 一種是比較強調創意的知識 藝術上的創造 設計上的創造 另外一種就是模仿的知識 木工按照他的模型 施工人員建造房子宮殿按照他先畫的圖形模型進一步模仿 這個是我們用手製造出來的東西 有創造的 有模仿的 那麼另外我們有實踐的知識 這個實踐就涉及到人跟人之間相處的關係 如果是屬於個人的 對於自己做的行為要負責任 要知道它的好壞 那麼這個叫做倫理學的內容 群體的一樣的情況 群體的討論就是政治學的內容 另外還有理論的知識 理論的知識又分到各式各樣 如果是針對各式各樣的知識 針對於物的研究 研究變化的就是物理學 人的心理狀態我們叫心理學 如果針對人本身我們叫人類學 那麼針對於所有使得物成為可能 有沒有在物之下 有一種純粹形式的知識科學當成一門學科 叫形上學 亞里士多德的整個哲學的理論 就像是一個分門別類的系統論 這個系統論的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完備性 我剛剛說過這個完備性讓我們可以解釋一切 與經驗相關的事物 甚至連語言跟世界的關係 都是作為一種解釋一切的基本的立場 語言跟世界之間的關係解釋也就是說明 我們確實在我們說出來的話跟我們看到的事物之間 以及我們腦袋中所浮現的描述方式 他們之間都會產生一些經驗內容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說出來 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講 哲學主要的目的是要瞭解 一切能夠在感官知覺中能夠察覺的事物 在這樣的情況下 我們能夠看到變化 就構成了物理學 我們問到物的基礎 就構成了形上學 那麼這樣調查的有的時候 我們看到其他的生物 也包含人類作為一種動物 植物 理性的動物等等 就是生物學 所以亞里士多德他做了各式各樣的調查 然後把這些各式各樣的調查透過不脫離經驗的方式 做一種描述式的研究 而這種描述式的的研究往往就要應用到非常多 直接去觀察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 亞里士多德是一個既做又想的人 柏拉圖屬於一種完全強調思考力量的哲學家 所以從亞里士多德跟柏拉圖之間的差別 我們可以說西洋哲學的發展 在柏拉圖跟亞里士多德之間 不但是走了宗教與科學之間的不同途徑之外 還有另外非常重要的 就是整個知識以思考為主的柏拉圖思想 面對了以分門別類 針對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一個差別 那麼這個差別構成了西洋哲學發展中的典範對比 我們非常樂於談論他們之間的不同 因為他們的不同 除了是一元與多元之間的差別 理想世界獨立存在跟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 共同集結解釋了存在的可能性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 它為我們在學習哲學的過程 樹立下了一個最好的批判典範 什麼是批判典範 就是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我們在整個學哲學的過程當中 有一種力量 這種力量是為了真理大家不顧一切 為了真理不顧一切找到最豐富的智慧 形容出真理 讓人家能夠察覺到這個真理到底有多真 那麼亞里士多德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個名言 流芳百世的主要原因就是 雖然老師的學問很大 但是學問不管多大 總是會有被批判的可能性 那麼這樣子的話 亞里士多德所提供的系統 為整個西洋哲學在知識發展形態上提供了一個選項 展現了一種應有的態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 詮釋了師生之間的關係 這一點我是需要特別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