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几章
里面解决了拍电影的”拍“的问题以及”拍什么“的问题。那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怎么拍“- 的问题。
这个怎么拍呢,我,我想借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词汇,叫做互联网思维。
这个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本身我不做什么阐述,因为有人觉得它很高大上。
有人觉得它只不过一个旧事物的一个新马甲而已,这些我不做探讨,但我觉得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里面有一点,非常适合我们微电影的思维,就是互联网思维里面非常讲究用户体验,
以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设计产品以及做整个营销的一个安排。
那么其实我觉得在微电影思维里面,我们在研究怎么拍的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们这个时候就不再是像前面拍什么的时候,总是在研究自己,来发觉自己。
在研究怎么拍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研究的是观众,我们需要去了解 观众的想法,并且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个引领观众想法的这样一个能力。
所以呢我就无法把它归结为微电影思维,下面所以我也对微电影思维做了一个我自己的
一个界定跟分类,我把我理解的微电影的思维,从理智跟情感,这个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 了细分,
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所想即所见"的形象思维。
第二个是”一花一世界“微思维。第三个是”全职能,全流程“的整体思维。
可能这个概括还是比较我,我个人化的一个概括,但是我希望多少会对你理解怎么拍的这- 个问题,
能够有些帮助,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形成自己的关于微电影创作方面的一个直觉。
我们下面来仔细地去看一下这三条思维。这节课我们来讲一讲”所想即所见“的形象思维。首先
我们回忆一下我在第一个模块里面讲到流程的时候有,有提到剧本。我说
剧本最关键的要素是可视化。有一句诗词非常能能够代表这种 剧本可视化的这样的一个,一个例子吧,
就是《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一个写的一个小令。
它的前三句全部由名词组成,然后呢它共描绘了九个景
物,就是说这个九个景物构建在一起,其实已经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画面,一种非常
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个画面,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再配上一些比如说树叶的沙沙声,
比如说乌鸦叫的声音,比如说小桥下面流水的声音,这样一些
理应自然存在,这些合情合理的声音,如果说你再在这个时候配上一个比较适合的有感觉- 的音乐,
那可能就会立马展现出一种比较凄美的氛围,而这个时候, 你那个断肠人在天涯,你那个断肠人在这个画面当中,
你随便把他往哪一放,其实就会有那种断肠的感觉,对吧? 然后如果你是一个比较责任的一个导演的话,你可以让这个人
骑着一匹瘦马在画面当中某一个边缘的位置,然后呢他以一个远景的形象来呈现他,
就会让我们觉得这个游子真的倦于漂泊,想要真正的回归家园的感觉,这种凄美之情,
不用言说,我们光靠这一个画面,其实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感觉的到了。
所以这个其实就是我觉得就是一个最好的一个讲,讲剧本的一个案例。
那我们提到说剧本其实就是要做到一个 极致的视觉化,其实电影,那是因为电影的需要,电影的原则,
其实是展示而不要告知,哪怕是一些内在的冲突, 一些思想的碰撞,我们也都是要选择一种展示方式来
把这种思想,这种观念,这种冲突,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一个 一个形象化的呈现。所以形象化是我们每一个
微影人所要学习的第一课,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训练来达到一种自觉的一种形象的思维。
而在这里可能有同学会提到,《爱在黎明破晓前》这部影片,电影里面充满了大量的对白,
他们就是以这样对白的直白的方式去交流的,那为什么这样一部影片还是那么的具有魅力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好,我觉得我们把这个问题理清楚,恰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形象化- 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看一下,首先这部电影里面有非常多的对白,这些 对白涉及到宗教哲学,人的一些心理状态。
方方面面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呢这部影片它关注的是什么?
我觉得这部影片,它其实更关注的,更关注的这两个男女主角,他们
在一见钟情之后的那种情愫的萌发,以及这种情感的发展。
他们两个人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那种惺惺相惜的那种感觉,所以这个是影片
所传达给我们的这种知音难觅,所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这样的一种情愫。
所以这是影片所传达的重点。所以呢其实那我们看影片在这个重点应该传达的
地方,它是用对白来展现的吗?我们其实是跟随着这两个人,我们的目光始终的是跟随着他们,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肢体动作,他们跟周围环境,跟周围
人的一些互动。所以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在用形象化的方式,来呈现给我们这种情绪的发展。
这种感觉的营造的,所以其实这个例子是告诉我们说,影片当中,
应该进行形象化处理的部分,你也把它做到极致的形象化,
而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可以不展现的部分,那你就可以大胆的把它简化处理,你就可以通过
对白,独白这种告知的方式来展现,说到底其实还是说一切
取决于我们的叙事需要,你根据你的需要,来进行相对的这样的一个设计跟安排。
所以这是前面的《爱在黎明破晓前》,让我们在关于形象化思维的必要性上,
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可见说形象化的思维,是我们每一个微影人
应该去训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到底
形象化思维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看形象化的这个概念,形象化是指通过角色形象、
动作、语言、服装道具、摄影灯光、场面调度、场面设计等
方式将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内心那种抽象的、内在的元素进行具象化和外化的处理。
所以其实我们从前面讲剧本的时候就已经讲到说无论是写剧本之前,还是写剧本之后,
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我们都需要具备把一些抽象的比如说文字这样的元素,
把它想象成活动的影像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各个阶段 当中,都需要把演员的神态,表情,他的一些台词,
一些你对场面的一些需求,以及整个事件的起承转合,都要准确的通过表演
以及服装道具等其他元素传递出来,甚至包括台词。很多优秀的影片它是避免使用不必要- 的台词,
尽量地把这些语言的东西,这些需要告知的东西,通过道具、 服装、表演等各方面的因素去通过形象化来展示出来。
就像我们可以看一下《新年头老日子》这样,是以语言台词来推动的。影片当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里面的台词,是一种充分而节制的一种状态。
在剧本完成之后呢,导演还需要具备把这个剧本想象成 细化到每一个镜头的这样的一个能力,这就是慢慢的去形成分镜头脚本,
以及去把它形成一个可视化的各类 比如说影调,色调的参考,表演的参考,剪辑的参考。
演员、服装、道具、搭场景的,场景等等各方面的参考,把这些
剧本里的内容全部都想象成这些可视化内容的 这样的一个能力,从而把抽象的文字的剧本变成具象的
故事版以及PPM的内容。这样就方便在拍摄之前以及拍摄的过程当中 跟其他的工作人员,比如说跟摄影灯光师,跟道具美术师,
跟他们进行一些沟通,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可视化的一个,一个东西, 跟他们进行一个非常直观的,一个感性上的一个,一个沟通,
所以微电影跟电影一样,也是需要你在形象化上做出你自己一个最大的努力。
下面我想用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的一个片段来展示一下
形象化的具体的一个落实的一个问题,他把形象化落实在
场景的搭建、服装、人物的表情、台词等各个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的一个小片段。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整体主要展现是在室内,
那种光影基调非常昏暗幽闭又暧昧朦胧像极了那种古旧泛黄老照片,
当时侯导曾经申请说要到上海的老石库门去实地拍摄,但是当时并没有获得大陆官方的许可,
所以呢他最后不得不把所有的场景都搬到了室内,进行内景拍摄。
当时呢, 剧组为了再现19世纪的上海十里洋场,他们搭建了三座
古宅,并且努力去重现当年的石库门老房子面貌,
大家仔细的看,可能有些地方看的不是很清楚,但他们当时造的那座房子里面,
每座房子的对扇雕花门窗,屋檐装饰等等的设计都是
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对于历史资料的考证,同时呢他们也充分考虑到了
居住在这个房间里面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做了一些创新,我们可以看哈,
比如说沈小红是一个不计后果,爱情至上的女人,所以呢,
所以她的那个房间里面布置的温馨浪漫,就连窗户
他们设计的都是那种象征百年好合的团花雕饰。
而周双珠大气坦荡,淡泊明志,她的这个性格特点, 所以呢他们就设计了她的房间里面开阔、敞亮,
她的窗雕也是比较简单明快的。
影片的视觉化在家具装,在家具装饰上, 同时也体现在它的服装上面,
我们可以看到沈小红的性格比较任性,泼辣,又执着刚烈,
所以她第一次的出场,她穿的是一个暗红底子的黑树叶花纹的衣服,
显得低调,同时又有点弱势被动的这种感觉。而后来等到她和
王莲生情投意合又两情相悦了以后,美术组就让她穿上了一件红底的
透金色小花的大袄,然后领口上面镶着翠绿的边儿。
有一种春风得意的感觉。后来有”张慧贞事件“之后,她大闹了一场,
她的出场就只穿了一件贴身的短打就出场了,体现了一种楚楚可怜的味道。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在服装上面的可视化的元素,
让这部影片具有了无穷的魅力。同时呢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仅仅在服装上面,
在很多的生活细节,在一些小道具上面,这部影片也充分进行了视觉化的挖掘。
我们看这个里面有很多生活化的段落,比如说影片对 抽鸦片枪跟抽水烟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