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实验,到生命体的实验研究, 到实验方法的原理,以及实验设计,
我们对如何从现象中,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已经有了方法原理的基础。
那么实验方法与社会研究、社会调查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纯粹从社会研究、社会调查方法的视角来看,
实验方法,既是方法,更是原理,对社会科学而言, 它是寻找事物之间关系模式的方法,
实验设计中,对事物之间关系、环境的纯化,
控制误差,都是为了准确的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进而分立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社会调查看起来只是搜集数据的方法,
实际上搜集数据的目的就是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 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验方法成了社会研究、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原理。
那就是在控制所有可能影响的 因素的条件下,观察两个变量之间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样的关系、有多大程度的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模式,
正是这个原理,直接影响了社会研究、社会调查的几乎每一个环节。
在社会科学中,科学家们到底怎样运用实验方法呢?早期
举例子来说,1937年Stanford大学的传媒学院,有人在英文课中就作过实验, 大家知道,学语言就是背、记、练习,
Ballard报导的这项实验, 英文课堂,在教室里太闷,有一个老师说,我们改一改吧,把学生带到镇上去,
让他们在酒吧呀、咖啡馆呀、社区里,跟老百姓去练习英文。
结果呢,学生报告说,除了学英文以外,还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知道了镇上的人怎么在生活,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而且还有不少学生的文章,刊登到了当地的报纸上去了。
1937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可不那么容易噢。他们觉得改变课堂的模式就是一个实验,
是一个教学法的实验,他们认为,这个实验,很有意义。
这就是最早的社会科学实验。
后来有一个叫A的人,也报导了一项实验。
A的具体名字不知道,文献上也就是A。
在福特制实施以后,由于流水线把人变得积极,劳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为了改善劳资关系,到底是给工人加钱,还是干点其他的事呢?
这是不是两个干预思路?有人说我们搞点别的事吧, 光加钱,加完钱,也没见得他们满意,还是整天骂我们、
还是要罢工、还是要抗议,我们搞点别的事。怎么搞?
给他们来一点能力培训、给他们建一个娱乐室, 给他们来一点健康诊疗查查体验,
结果他们发现办这些事情所花的钱,比涨工资所花的钱少得多,效果却更好。
后来也被报导出来说,这是促进劳资理解的 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就是社会实验,也是干预实验。
这个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有一个人Clark, 1945年专门总结了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应用,
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一些,大家都可以找的着, 我这里也有原文,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放在网上看。
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的演进非常神奇。
二十世纪六零年代以后,实验经济学已经是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了。
也有成熟的实验方法,这个发展, 导致了后来在十一年之内,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都给了实验经济学。
二零零二年,给了丹尼尔·卡纳曼和弗农·史密斯, 做预期研究的,购买预期,
perspective,他们研究人们的购买行为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买东西之前的想法,
你买东西之前是不是有一个预期,你会不会像理性经济人那样,
在把所有的东西看过一遍以后,比较来、比较去,最后再去买一个东西。
不会这么做吧?你们都是事先有一个想象,我买的东西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当碰到了与自己要买的东西非常吻合的时候,立马拍板说,买!
这就是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2012年呢,Roth和Shapley又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做匹配实验, 做商品供需之间长期稳定的匹配关系实验。
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和重要性越来越强,
实验方法,除了在经济学中,比较成熟以外,甚至进入到了哲学。
这点我给大家提供一份文献,一本杂志,就叫实验方法在经济学和哲学中, 一本期刊的名字,就用了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中,主要是在实验室,现在呢, 更多的是在自然条件下,在自然条件下做实验,又叫
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经过条件的纯化、经过控制的实验。
而自然条件下的实验呢,没有纯化,也少有控制。
这一个方法,目前在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中, 就像瘟神一样的在传播,有条件的都希望试试这个方法,
比如说经济政策呀、公共卫生政策呀、教育政策呀、公共政策呀,等等领域, 实验方法的运用,也已经非常非常普遍了。
我们可以做一些文献检索来看看,比如说,恩我们进图书馆 的主页,直接键入"实验方法"空一格"经济学",
你们就会找到很多文献,再比如说,你们输入"Experiments in"
在某一个领域,你也能得到一大堆的文献,非常非常多。
这些东西,跟我们的调查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认真看看社会科学的文献就会发现,
社会研究方法始终在受实验方法的影响,尤其是受实验原理的影响。
比如说,概念之间的关系模式,就是从实验方法而来的影响。
通过纯化控制条件之后,看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模式、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
再比如说,误差的来源与影响,在社会科学中非常重要,
也是来自于实验方法。社会调查的每一种方法, 也都受到了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影响,
案例分析中,有实验原理。案例分析,是希望周全的综合的去了解 一个案例的事项。
看起来与实验方法毫无关系,可是不管采用哪一种 案例分析方法,个案分析也好,扩展个案分析也好,案例分析也好,
设计的逻辑是实验的,调查的逻辑也是实验的, 分析的逻辑,也是实验的,都是实验的。
抽样研究有没有呢?注意我们这里讲的是抽样研究,不是讲抽样方法,
也不是讲抽样调查,因为抽样可以在很多的方面得到应用, 抽样研究,就更是了。
无论是应用样本推断总体还是其他的,比如说用样本推断总体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模式,
完全是实验的。抽样研究的两个议题都和实验研究有关,第一个,代表性,
在抽样研究中非常显然。在实验研究中同样强调代表性,比如说讲分组的随机性啊讲的就是组- 的代表性,
如果两个组之间没有可别性,也就没有代表性。
同样呢,误差,在抽样研究中、在实验研究中, 都是专门的领域。其它的呢,我们再看看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案例分析的一个特殊类型, 与案例分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案例的对象大多是人或着人群,专题呢,
则研究与案例有关系的主题。在设计中同样用到了实验原理,比如说,
专题的典型性代表性都是实验的,在调查中
访问对象的典型性、代表性也是实验的。在分析中呢,对专题因素影响的详析, 也是实验的。再看到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搜集数据的一种方法,应用的时候可以是主题式的,也可以是综合式的。
比如说,营养调查就是主题式的,综合家庭跟踪调查就是综合式的。
问卷调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可原理,还是实验方法的原理。
比如说问卷设计,就是研究目标与调查方法之间的妥协,这是实验方法。
问卷调查的执行原则,也是要减少误差,也是实验的
问卷数据的分析与推断,在弄清楚干预的同时也要说明
误差的来源,这也是实验的。纯粹的,没有数的调查跟实验有关系吗?
我们来看看观察调查与实验的关系。
观察调查,参与观察,或着说非参与观察,看起来 就是获得数据的方式,不过他同时还兼任另外一项任务,
就是在观察的同时,要把主题提炼出来。
提炼的过程同样受到实验原理的影响,比如说,非参与观察的主题,
来自于在自己日常与自己研究对象同甘共苦的过程中, 逐步提炼出来的。比如说讲的呼拉圈的故事,
就是在对对象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一个 比如教授在阎云翔教授在东北插队期间的观察,老百姓是怎么送礼物的
他就有一本书叫做流的流动,也是在观察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
参与观察就更是如此了。还有一类获取数据的方法叫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同样也运用了
实验原理。好的访谈调查同样要结构,通常是结构式的访谈 结构的构造也是在实验原理下进行的。
即使没有结构的访谈依然会受到实验原理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文献调查。文献调查是在研究主题引导下,把文献作为“数据”来搜集的调查方法
是实地调查的一部分,同样呢,也是实验性的 对文献的选择、整理、利用,运用的就是
“干预·效果”模型,同时也更多地利用了“多证据支持”模型 “多证据支持”就相当于重复实验,同样是使用原理。
痕迹调查,在以往的课堂中没有讲,这是第一次在课程中纳入讨论。
大家还记得有一个李昌钰吗?美国搞痕迹调查的刑侦专家证据专家
谷开来是不是杀了海伍德还把他请来了。不过我们这里讲的不是李昌钰的痕迹调查,他的- 痕迹调查
实际上是案例调查的一种,我们讲的痕迹调查 尤其指的是大量行为痕迹数据的调查,大数据调查。
如果用传统的分类,那就是文献调查 只不过呢,因为数据的类型容量的特殊,被称之为大数据
痕迹数据调查,就大数据的利用而言,那就是实验研究的一个翻版,在设计上可以将大数据- 视为总体
要证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依然需要实验组与对照组,所以这里的分组是事后分组
那就相当于准实验。整理数据的时候,还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分析数据的时候,运用的还是实验的原理,“干预.效果”模型
这些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么无聊的罗列这些无非是希望告诉大家实验方法原理
无处不在,你用或不用,它都在那里 都会影响到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
下边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在这一节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实验方法不仅仅是操作方法
对社会调查而言,实验方法其实既是方法,更是原理。
在社会科学中,虽然社会科学的鼻祖们都希望把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
尽管实验方法的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随处可见,只是到了20世纪的上半叶 才有用实验方法的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的实验方法从朴素的社会实验开始
逐步发展出了设计严谨、执行严格、推论谨慎的方法与策略。
最近的进展是从实验室的实验拓展到了实地实验和统计实验。
在社会研究中,在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搜集数据还是分析数据
在方法的意义上,实验原理的应用无处不在 因此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原理
不管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会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经历了两周漫长的抽象思维之后,这一周 开始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出现了,尽管还是以原理的方式出现了
这样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的原理部分在这一周也就结束了。
在第一部分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就要进入到社会调查与研究全局性的议题了。
在此之前,我们一定要对这三周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
达成我们的目标,就是把知识找整齐了,建立共识,形成针对社会现象的
科学思维。第一周,我们在科学与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上建立了共识
那就是社会研究是科学研究,至少主流的努力就是科学研究。
第二周呢,我们了解到无论是社会研究还是社会调查 都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也是指向理论积累的研究
尽管社会科学的理论在形式上不等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本质上确是一样的。
那就是发现社会现象之间、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发现规律。
第三周,也就是这一周 我们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建立了共识,那就是社会科学
作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运用的是科学研究的原理 科学研究的方法,其中实验方法是基础的方法,科学实验
在自然科学中是观察现象、搜集数据的方法,也是寻找、发现事物之间关系模式的方法 是克服人类感知局限性的创造
我们发现在社会研究社会调查中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替代实验方法的原理 来达成社会科学的目标。
实验方法的原理,就是通过给定条件、通过控制,来纯化、正常化
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通过观察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在自然科学中,在事物之间稳定的关系模式之中,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社会研究中呢,在社会调查中呢,科学家们也正在努力地做到这一点,并在方法上有所拓展。
为了减少在观察中产生的误差,实验设计,试图通过对误差来源的控制
减少误差,所有的实验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在效果中
排除干预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原理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原理
在社会科学中也如影随形,影响着社会研究
社会调查。社会研究、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就是实验方法。
这一周的内容就到这里了。社会调查与研究原理部分的内容
到这里也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