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科学知识的讨论开始 逐步的在科学研究与社会现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我们理解了社会科学如果叫科学,那就是针对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
而社会调查呢,是针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进程中收集数据的一种方法。
也是一个研究领域。
可是社会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也就是人的社会本身与自然科学比较
除了在数据的科学性上会受到人的能动性的影响之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伦理有政治的社会。
如果我们把宗教也看做政治的一部分的话, 同样呢,针对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活动也面临伦理
政治议题。所以在大家逐步进入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来, 就会发现一些科学上
非常完美的研究设计、研究活动,常常会与人类社会的伦理之间有重大的冲突
甚至面临则艰难的政治选择。事实上,
在人类社会的科学活动中只要涉及到一人或者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活动
就会面临伦理问题。这里先举一个自然科学中的例子。
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例子。这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情。
有一位叫汤文光的研究者,他在美国的临床营养杂志里面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报道了在中国湖南省衡阳地区让儿童食用转基因大米的实验。
针对这项实验,2012年12月26号,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专门有一篇通报
通报称这是一项违背科学伦理的研究。
我们再来看也看研究。Stanley Milgram的权利服从实验
1961年7月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到耶路撒冷审判 并被判处死刑后的一年。
Milgram想到艾希曼有可能是纯粹出于军人的天职——服从
才成了千百万犹太人大屠杀的追随者。
如果是,把这些服从命令的军人称之为凶手合适吗? 实验其实很简单。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呢是
实施电极的房间。另外一个房间是被电击者的房间
实施电击的人看不到被电击的人,却能听到被电击的人发出的声音。
在实施电击的房间呢,实施者接受指令,对被电击者实施点击。
实施要观察的是实施电击的人在听到
被电击者的惨叫并接受到再一次提高电压的条件下
是不是会继续服从命令。这项实验的结果一出来,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尽管参加实验的人是 接受招募自愿参加的,学术界、社会还是认为
这是一项有背人类社会伦理的实验。
Milgram也因此被耶鲁大学解聘。在科学的意义上
这些研究设计的方法都很完美。但在伦理和政治的意义上却不可以接受。
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研究在伦理与政治的一点上,的确面临一些
特殊的难题、特殊的约束。这些约束 不是科学家们愿意的。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第一,我们会面对科学方法的约束。
社会科学家由于找不到可以进行重复试验或者重复 检验的研究对象,不能采用自然科学重复检验的方法,
为要满足规律的可重复性呢,就必须采取尽可能获得稳定结果的研究方法、
测量方法、数据收集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就会遇到类似于权利服从实验那样的伦理与政治问题。
比如说教学方法试验、戒毒干预实验等等,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不仅如此,这也造成了组织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通常,社会科学家很少用团队的模式来做研究 如果大家有时间,去看一下自然科学的研究。你就会发现
团队模式是最通常的科研组织模式。几乎没有一个人干过的。
而在社会研究的研究中呢,团队形式很少。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此完全相反。
很少有团队的组织形式。其中,研究者之间的意识形态、伦理与政治的显像性
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然最直接的还是伦理问题。刚才已经举过例子。
也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难题。
对Milgram实验的争议,除了伦理问题以外,更多的是政治问题。
是否意味着他在为纳粹战犯开脱啊?
我们还是列举几个在调查与研究中常见 的例子。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搜集研究对象的身份信息?
这是现在争议挺大的一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如此。全世界都如此。
再比如说,更加广泛的有争议的议题——是否可以搜集研究对象的健康信息啊?
如果我们希望知道一个社会的总体健康状态,
就要搜集研究对象的健康信息。对研究对象而言,健康信息是非常敏感的信息。
比如传染病在中国社会,传染病患者常常会受到歧视。
如果披露此类信息就会导致研究对象受到歧视。搜集还是不搜集呢?
争议挺大的。第三,是否可以搜集政治倾向信息啊? 在中国社会这个议题就更加敏感了。接下来,私密信息。
这里有一些区分,比如说身份信息啊,健康信息啊,政治倾向啊。是有明确特征的信息就是敏- 感信息。不过呢, 有一些信息边界不太清楚。
有可能对你个人是私密的,对其他人不一定是私密的。比如说你的性倾向。
到底是同性还是异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还有争论。
到底是生物性的还是社会性的。为了研究就要搜集。这样的信息到底算不算私密信息?
总之,我们认为社会科学实际上面对着更多的比如自然科学研究
更难的伦理与政治议题。我们先讨论伦理议题。
什么是伦理议题? 在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什么是伦理。
我们不是从伦理学上将伦理问题。而是从应用出发。简单地说伦理,就是处理人类价值判断的- 标准之一。
人类处理价值判断的标准很多。政治形、意识形态的、宗教的等等。
伦理是其中之一。在很多情形下,伦理和道德在一定定义上会并用
那么什么是价值判断?简单地说就是对与错的判断。对与错,
如果是科学就比较容易证明。采用假设检验也好,重复检验也好,
总之可以证明。只要能证明就认为暂时是对的。
到底是用证伪的方法还是证实的方法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阐释的问题。我们不讨论
我们暂时遵循现有的科学原则。那就是能证伪的就证明这个命题时可用的。
能够不断被证明的就证明这个结论暂时是正确的。
价值判断的对和错与科学判断的对和错不是一回事。
价值判断的依据不是科学逻辑。不需要科学的证据支持。
需要的是其他信仰式的判断。
如果社会的共识认为这是错的价值上它就是错的。那么常见的判断系统有哪些? 第一个是传统的。
上面说过的社会的共识就是传统的。依据传统的标准进行判断。比如说在山东省的一些地方- 还保留着
在宴请客人的时候,家里的女性不能上厅堂与客人同在一张桌子吃饭的习俗, 这个是传统。有道理吗?
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可是在当地,那是有的。女人违反传统和客人同桌吃饭那就错了。
第二个,是宗教的。宗教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为什么基督教要信耶稣,天主教要信圣母,佛教要信菩萨?
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却不能在多个信仰之间达成共性。
第三呢,就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比如说不同的政治制度。
都有自己的信仰。不同的信仰之间呢相互都不认帐。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认为科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大家有兴趣还是可以把哈贝马斯的小册子找来看看。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如果把社会科学研究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考量, 那么,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面的伦理约束是很清楚的。
换句话说,除了法律的约束以外, 社会科学研究还必须接受伦理的约束。
再举例子。比如隐私。什么叫隐私?我刚才讲隐私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
私密信息,不愿意公开的信息似乎都可以被称之为隐私。
比如说银行信息是你的隐私,是你的privacy。还有别的什么?
英文中其实有两个词把问题区分的很清楚。你的银行信息叫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是受到性能约束的信息。像银行的信息还有密码啊,这些都叫confidential。
不属于privacy。privacy是什么东西呢?跟行为相关联的。不希望别人知道的。
我们刚刚讲到的性取向和性行为。那就属于私密信息。他不属于confidential。- 不属于保密范畴。
银行的信息是别人帮你保管的。你不愿意让保管人之外的其他人知道你的银行账户。
任何一个银行的资源,你给他授权的,它都知道 可你又不愿意让你的同学知道,你甚至不愿意让你你的父母知道
这就是confidential,但privacy不是 Privacy是除了自己知道以外似乎不愿意让其他任何人知道的信息。
我们这里讲的隐私不属于confidential的问题
而属于privacy的问题,这类的信息就必须接受伦理的约束
那么在社会调查的研究中我们要说哪些伦理约束呢?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知识,上了这门课你就知道这些事,我们要谨慎再谨慎
为了保障研究伦理能够得到真正的执行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有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北京大学也有。
在美国叫美国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 US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简称 IRB 最初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凡是涉及到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
后来,这个审查也扩展到了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
审查活动,除了审查研究设计以外还审查研究的执行环节
为了避免大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出现违背研究伦理的倾向 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最基本的研究伦理原则。
针对调查对象的我们有几个基本的伦理原则,第一,自愿参与原则
在调查和研究中你要求调查对象给你提供信息,要求研究对象跟你一块讨论
必须征得对方同意,让对方自愿参与
确认自愿参与有一个程序叫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要求在调查或研究正式开始之前
研究者需要向研究的内容 以及可能给调查对象或研究对象带来的难题或伤害
告知调查对象或者研究对象,如果调查对象或者研究对象说“好,没问题我愿意参与” 才可以正式开始
在一些情形下,还需要调查对象或研究对象签署书面的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的标准格式在后边讲到收集数据的具体技术时
会告诉大家,那属于技术场面的问题,现在还在社会层次,还不涉及到技术
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还需要明确的 让调查对象或研究对象知道你在收集他的个体信息
隐私信息,第二,对参与者无害原则 这是
比较难判断的一件事情,不过原则如此,比如说
什么叫对参与者无害?我们举个例子,假定,我们正在进行刑满释放人员的调查
有一个人释放了很多年,在社区里,人们已经忘记了它是刑满释放人员的
你就调查到了这个人,很显然,这些让大家想起他还是刑满释放人员。
这种情形就很困难,到底对参与者有害还是无害 我们知道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是有歧视的
很显然调查活动把歧视引到了这个人的身上 很显然,对调查对象是有害的。那我们的调查时做还是不做?
有时候就会面对这种困境左右不知所措,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尽管如此,基本原则大概心里还是要有数 通常我们想的有害指的是多个维度的有害,比如,心理的损害、
物资的损害、声望的损害。我再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在进行一个贫困者调查
我们调查到城市里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在市区被登记为贫困家庭
抽样的时候正好抽到了这副家庭,你去调查发现他们家很富有
调查完了,你与市区负责人打招呼告诉他,谢谢他的支持
调查结束了,市区负责人会问你,你调查了三十户,这三十户中 有哪几户家庭条件会好一点
这个时候你就会很困难,你要不要把你知道的信息告诉市区负责人
如果你告诉了,这个家庭就会遭受物资损失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了,“他本来接受的就是不是不义之财”
问题是调查人员并不是法官,调查人员也不是执法人员
因此,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遵守伦理准则的做法是 不向任何第三方透露所获得的信息
第三, 匿名和保密原则 许多的调查,尤其是涉及到隐私信息的
一定要有匿名和保密的措施 调查时,要得调查对象或者研究对象做保密和匿名的申明
这也是一份标准的文本,告诉调查对象或者研究对象怎么匿名,怎么保密
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告知,而且要真正做到 例如,在问卷调查中,还是以性取向或者是性行为为例
假设,你在做家户调查,到人家家里去了 家里有五口人,你抽样,正好抽到了他们家的儿子,这个儿子大概三十岁还没有结婚
家里都坐在一旁,当着人家的面文,”你有什么样的性取向啊?“
这就违背了匿名和保密原则,这类的信息合适的调查操作该怎么做呢?
我问他,给他一副耳机,让他听一段事先录好的提问,比如说
在设计到性取向的时候,您倾向于跟男性还是跟女性交往? 您更倾向于跟男性还是跟女性发生性行为? A.
倾向于男性 B.
倾向于女性,听完录音它告诉你选A还是选B
一旁的人就不知道你在问什么了 如果要做的更好,甚至访员都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
技术性的问题我们在课程的第二部分讲,但这里大家要明白保密和匿名非常重要
同样在访谈调查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第四,
不诱导原则。在社会调查中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是诱导 诱导的第一个现象是诱导性提问
什么叫诱导性提问?就是把自己的倾向通过提问表达出来诱导调查对象按照自己的倾向进行作答
比如说,反问句,通常是特别强的诱导性提问
例如,“难道你不同意我的说法吗?”
这就是特别强的诱导性提问。只要是提问这类问题都是不允许出现的
还有一类是诱导性的暗示、安排或者调整
比如说在调查时,你对调查对象说“哦,今天的时间好紧,我们快点把这个调查做完吧”
显然这是一个暗示,你在暗示受访者可以随意作答 这就是伦理问题,这些是最基本的内容
针对调查对象或者研究对象的基本伦理原则
这节的内容还没有结束我们先休息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