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主要内容,了解了不讲什么,就该了解教材了。
下边我来介绍教材,这门课的内容
是我根据学生的特征,积累近三十年这门课的教学体验, 来组织和安排的。我不得不要感谢的是,
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教材,这本教材对我的教学工作影响很大。
我从1986年开始,为社会学系的本科生讲授这门课程。
最初,课程的名称叫社会调查方法。
在后来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 我越来越多地发现调查离不开研究,调查也离不开理论。
后来我见到了李银河研究员翻译的,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的简本。
后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个更加简约的版本。
当然这是残部。2000年, 当华夏出版社组织出版一套社会学经典教材译丛的时候,
我推荐并翻译了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
之后陆续翻译了第十版,第十一版,都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
最新的版本是第十三版,也是我翻译的。
由这本教材的原出版公司,圣智学习集团出版。
这些年,国内的商业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 出版了各种版本的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的教材。
有的教材侧重于调查技术,忽略了调查背后的研究设计与理论。
有的教材专注于研究理论,忽略了调查设计与实施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有的呢,就把各种方法汇集在一起, 忽视了经验研究与其它研究之间的区别,不一而足。
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论文教材呢,我也认为
这是一本合适的教材,尽管这门课的内容与巴比教材的内容之间有比较大的出入,
在我的教材还没有出版之前,我仍然认为用巴比的教材是最合适的。
出于营销的考虑,出版公司为这本教材的第十三版做了很多的版本。
如果大家要读英文版本,我推荐大家选择国际版, International Edition.
如果大家找不到其中的任何一个版本,也可以找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第十一版,不过我提醒大家,
第十一版有不少印刷错误。接下来,我要介绍一下参考教材。
照本宣科,从来就不是北京大学课堂的特点,我也不能免俗。
即使我前面推荐的教材,也不是每一位同学必读的文献。
你可以不读,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课堂就能掌握必要的知识。
为了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修读的同学最好还是去读教材。
当然也会有同学对扩展自己的课堂知识与能力有兴趣,
为此,我要介绍一些参考教材。第一本参考教材是关于社会研究设计的。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还不错。
作者呢,是澳大利亚拉筹伯(La Trobe)大学的教授,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设计非常有经验。
译者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郝大海教授,也是讲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专家。
同时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万卷方法丛书”。
在这套丛书中,有很多本研究设计的书。
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第二本参考教材,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
这是从商业管理学科出发,用做实证研究的视角 以整个研究进程为线索编写的一本教材。
作者呢,是华盛顿大学福斯特(Foster)商学院的陈晓萍等教授,
以及其他一些有经验的教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教材也是讲数据的收集与数据的应用,但侧重于管理学。
在设计与研究程序上有所扩展以后,
就可以在研究技术上进行扩展了。所以接下来我要介绍的参考教材涉及到调查与研究的技术。
第一本教材,是《抽样调查设计导论》, 如果大家在课堂上对抽样设计有进一步的兴趣,
可以参考这本类似于技术手册性质的参考教材。
两位作者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公司的科学家, 对抽样调查设计非常有经验。
译者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沈崇麟先生。
这本书,也是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万卷方法丛书”中的一本。
类似的参考书,大家可以在“万卷方法丛书”中找到不少。
第二本,与抽样调查无关,涉及定性研究,
也来自于“万卷方法丛书”。关于定性研究,有人愿意叫质性研究,
有很多参考文献,在“万卷方法丛书”中,就有一套三卷本的手册。
尽管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分,我个人有不同的观点。
不管我还是建议大家,先认真阅读一下参考书, 先了解既有的知识体系,到底有怎样的解释。
其它技术类的教材,大家几乎都可以从“万卷方法丛书”中找到。
下一部分的参考教材是关于大数据的,大家可以看一看。
第一本是思路性质的,《大数据时代》, 属于湛庐文化系列中的一本,作者对社会科学非常熟悉,
也熟悉大数据概念提出之前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书中的观点与论证,大家可以参考,算是开拓思路,
给大家一个概念,也是一个转折性的概念。
过去我们做研究,要收集数据,这本书说,过去的研究范式,在大数据面前甚至被颠覆了。
因为数据就在那里,关键是我们怎么用。
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挑战性的概念转换。
我希望大家关注,不要忽略了今天的时代所发生的变化。
第二本,也跟大数据有关,是关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
比较技术性,大家知道O'Reilly是一个专门出版计算机技术类书籍的出版公司,
出版的书都很好。上面是我介绍的参考教材。
有几种类型,有关于调查与研究设计的,有关于抽样调查的, 有关于质性研究的,也有关于大数据的。
这些参考教材,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开卷有益。
这几本书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书。再接下来呢,我要介绍扩展读物。
刚刚讲了,教材与参考教材有什么区别。
教材在设定的意义上是你必读的。
参考教材呢,是可读可不读的,不过还是建议你读。扩展读物,
就是你坐在马桶上可以读的,闲着的时候,拿来翻一翻,可以肯定,以后会对你有帮助。
我这里推荐三本方法论的书,三本书之间,有一个阅读顺序, 第一版,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1986年。
如果你是在校本科生,应该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
当时我读了这本书,受了很大的刺激。1986年之前,我们接受的方法论教育,
只有唯物主义,叫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各位同学,你们了解吗?如果不了解,我敦促你们做一些粗浅的了解。
我们当时接受的方法论教育,只有唯物主义。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是原来人类的知识是人为构造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曾经认为, 知识是线性发展的,是自然的,是接续发展的。
波普尔告诉我们,这个线性是一种构造的线性。
有猜想,有反驳,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反驳,就逐步地构成了 知识的演进,这是这本书的基本思想。
不过呢,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讨论也远没有我说的这么世俗。
我希望大家如果有空,一定要翻一翻。我现在手里的版本,还是最早的1986年的版本。
我希望留着做一个纪念,因为在那个时候,它对我的思维冲击, 实在是太大了,一辈子都值得纪念,我要保留这个版本。
大家现在能够看到的是2005年的版本,这个版本已经比我们那个时候做的漂亮多了,
纸也好多了,版也好多了。第二本是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在这本书里头,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范式,paradigm。
在这门课的内容里边,我们会讲到这个概念。
它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通用概念了。库恩告诉我们,
社会科学的知识不一定是线性演进的,有可能会有一个突然的转换, 叫突变。
对同一个社会现象,你可以这么说,我可以那么说,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你摸到了尾巴,说它- 是一条辫子。
他摸到了大腿,说它是一根柱子。有人摸到了身子,说它是一块门板。实际上,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事物,这是第一个概念,叫范式。
范式,把知识的发展,归纳为范式的转换。
范式,如果简单的来看,就是看待问题的视角。
系统性的视角,后边我们会再详细地讲。
第三本书,是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如果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有批判,
那么《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上面的两本书都有批判。
在这本书中,
科学的知识,人类的知识演进既不是线性 的,也不是想起一出是一出。其实那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三本书,我建议大家要读就三本一起读。
如果你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就会接受其中一本的偏见。接受了,就不是一个
系统的有继承关系的批判性思维。
接受了某本书的偏见,就会直接影响到你思维的偏见。
如果三本书按照我上面刚刚讲的顺序都读了,你就会获得 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科学性思考。
这是我介绍的扩展读物,主要还是希望让大家在思维的层次上,
获得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