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家好!在上一周的视频当中,
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向大家说明了为什么要开设这个课程,
以及我们在这个课程当中将会遇到哪些大问题。
对这些大问题,我们在我们这个时代 绝大多数人通常是缺乏足够和必要的思考的。
但是在这一周的课程当中,我们还不会直接进入
马克思·韦伯《新教育理论资本主义》这本书的文本本身的结构,
我们还要花一周的时间来看一下韦伯这个人 是谁,以及他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那么在正式开始讲述韦伯这个人是谁之前
我想先给大家聊一下一个基本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来了解一个人。
尤其在我们的领域当中,我们可以来问,我们究竟如何来了解一个学者?
一个距离我们100多年的这样一个国外的学者。
当然在我们谈起如何了解以及为何了解一个人的时候,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听其言,观其行。
这是我们国家的外交新闻发言人经常说的这样一句话。
但是其实从西方精神世界的内部来说,
还有另外一种区分,可以来帮助我们来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学者。
也就是在西方传统当中经常区分的两种人生, 一种被称为沉思人生,拉丁语是vita
contemplativa, 另外一种是所谓的行动人生,vita activa。
20世纪著名的女性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就曾经 用vita
activa行动人生来作为她一本书的标题。
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 《人的状况》。那么这两种人生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最初区分这两种人生的选择方式或者行为模式
是一个修道院的院长,用来区分僧侣进入修道院之后
与他分配任务的一个标准。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些人,他比较内敛,比较安静, 比较能够沉静下来,思考一些深入的问题,
那么按照这样一种二分的话,他就更适合从事修道院当中的神学思考,
冥想之类的活动。所以他就属于典型的沉思人生。
而另外一些人呢,可能他并不擅长于思考, 或者并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但是他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却非常强,
或者说他在很多实物性的工作上有很强的工作能力。
那么这样的人力被称为典型的行动人生。在西方的
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我们也可以对西方的学者进行一个典型的二分,
也就是沉思人生和行动人生。我们知道 对很多哲学家的描述是存在非常多的不同的版本。
比如说我们知道对于柏拉图,有一个传记作家用很短的话就
概况了他全部的生活。他出生,他思考,他死亡。
同样,对另外一些著名的哲学家,
比如德国哲学家康德,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迈出过柯尼斯堡这个
城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宅男,甚至他每天
外出散步的时间都可以精准到 让别人来对表,但是他们都是属于典型的沉思人生。
相反,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上,另外一些哲学家,
另外一些哲人,他们除了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之外,他们更多的显露出行动人生的一些特质。
比如说法国的哲学家萨特,英国的哲学家罗素, 还有德国奥地利的哲学家韦德根斯坦。
他们除了深入的哲学思考之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
写作,投入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卷入了他们所处时代非常激烈的
政治抗争当中。也就是在西方的哲人,思想家当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到
沉思人生与行动人生这两条明显的轨迹和不同的倾向。
的倾向。在说完了这些之后我们大家可以看到
我们要了解一个学者,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而且更多的要查其人,读其书。
那么在本周接下来的视频当中我们可能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来看一下
韦伯这个人,来看一下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