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那么在上一节当中,我们大概知道了基督宗教有三个主要的派别 也就是天主教会、新教和东正教会 那么这三大派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那么我们就在接下来的一节通过历史的发展来对它们的形成进行一个梳理 那么在进行具体的历史梳理之前,我们有必要来说一下 在西方的历史当中实际上始终存在两根交织在一起的主线 也就是理性和信仰,或者在很多 西方文明史的叙述当中有些专家,有些历史学家把这两条主线 形象地称之为耶路撒冷“遭遇”雅典 因为我们知道在西方的历史当中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一个就是雅典,雅典代表了西方的哲学的 起源,西方科学的起源,西方政治的一个起源 就像雅典学院这张图所表现的那样,当时这么多智慧的人物,人类 智慧的集大成者最高的巅峰都集结在这个雅典学院当中 所以雅典代表了西方文明的一种路径或者一种发展的维度 而另一个城市也是同样重要,这个城市就是耶路撒冷 我们知道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耶路撒冷 几乎是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共同的一个圣城 也就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将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一个圣神的 场域和城市。在耶路撒冷城中有非常多的宗教建筑 而且这些宗教建筑、遗址都是类层地叠加在一起 换言之,这个耶路撒冷这样一个城市代表了西方文明 发展当中的另外一个维度,也就是它是关乎信仰、关于宗教 这两根主线,以耶路撒冷和雅典作为代表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时分时离、时近时远 有时候又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要能够理解了这两根主线的一个相互作用,大概我们可以将西方文明历史 串联起来,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它 其实西方宗教,就是基督宗教派别的形成它有非常深刻的神学原因 当中第一个神学原因也就是他们对同一本圣经的不同的理解 我们知道对亚伯拉罕系宗教而言,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 也就是对每一个宗教而言,他们都相信一本 圣经或者圣书,holy book或者holy scripture 而且对于这本圣经、圣书产生了 极其不同的理解,或者对于这本圣经的不同的 卷产生了不同的阅读的侧重和解读的一个传统 这是一个宗教派别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也就是我们刚才讲到,在耶路撒冷遭遇雅典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 也就是诞生于近东的对耶稣基督的信仰 在当时主要借用了古希腊哲学这样一套理论体系来将自身系统化、正典化 在这样一种哲学和信仰的交织过程当中产生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些神学观念 比如说“三位一体”,什么是“三位一体”?就是为了处理圣父、圣子、圣灵三者的关系 就像我们在左下角这张图所当中所呈现的那样 圣父不等于圣子,圣子不等于圣灵,圣灵也不等于圣父。他们 各自具有一个位格,但是同属于一体 也就是哲学上、神学上所说的“三位一体”概念 显然这对于绝大部分信徒来说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个哲学观念,但是 古希腊哲学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位和体的论证的体系,使得能够将 在不同信仰传统当中或聚在一起的耶稣基督信仰对此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解释 因为我们知道基督宗教、基督教最早是脱胎于犹太教的一个派别运动 但是它在耶稣之后,有保罗时代 逐渐向罗马帝国的核心进行传播的时候 史上遭到了各种各样的迫害,就像这些图片所呈现的那样 因为罗马人有自己原有的各种信仰 有各种神,多神崇拜的系统,尤其是在皇帝尼禄的时代 公元后64年曾经将 罗马城的大火完全归罪于基督徒 这可能是一种政治迫害,但是实际的结果就像这些图片所出现的那样 在罗马城的这个斗兽场当中 基督徒被抛入到斗兽场当中,与凶猛的野兽同场竞技 但是历史又是非常具有戏剧性。也就是在公元313年 当时的君士坦丁大帝突然归信了基督教 并且颁布了米兰赦令 如果我们今天去意大利的罗马城旅游 那么不仅还能够在罗马城的市中心看到罗马城的角斗场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景点是在罗马城之外 也就是当年基督徒的地下墓穴 换言之由于受到了各种各样来自国家的 迫害,所以基督徒几乎像和当年的麻风病人一样 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人群,他们不得不 离群所居,来到罗马城外,在一个非常封闭的地方生活 而且死后不得不被埋葬到非常狭小的空间,地下的墓穴当中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罗马城追寻这一段历史 那么经过了早期教会的努力之后 在313年米兰赦令之后,基督宗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个国教 那么其实这样一个早期的教会一直能够延续到现今21世纪 这也可能是人类有限的历史上面历史最长的一个人类的组织和团体 这个教会现在被称为“天主”教会或者又称为“大公”教会 Catholic church这个教会从公元1世纪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没有出现中断 但是中间出现过很多分列的状况。比如说在公元5世纪之后 由于在罗马境内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对圣经的理解 再加上各民族本身它的信仰有非常大的差异 所以召开了多次的大公会议,比如说公元325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 公元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公元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 经过这几次大公会议大致确立了“三位一体”这样一个核心的神学的信仰 或者说将这条标准作为一个判教的一个根本的基础 有一些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三位一体”核心信仰的群体,那不得不就是脱离开这个教会 当中最著名的比如说包括“二位二信”,持“二位二信”论的聂斯脱里派 还包括东方正教会。那么似乎这些派别后来在 人类历史上并没有产生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在现今的世界宗教格局当中他们的信徒数量也不大 但是他们在历史当中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足迹,比如说这个聂斯脱里派 我们在今天的西安的碑林当中可以 看到这样一块碑,这块碑被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这也就是聂斯脱里派当年在唐朝的时候进入中国所留下的一个历史的遗迹 那么其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会的大规模的分裂 是出现在11世纪的中叶,这一次事件被称为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也就是在公元1054年 东正教会正式和天主教会大公教会产生了一个分立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次大规模的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呢? 其实还是和罗马共和国或者帝国的残留下来的政治遗产有关 因为我们知道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1世纪 经过好几代人的连续的努力 罗马帝国和罗马共和国几乎将地中海囊括为内海 在这样一个疆域庞大的国家当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他的风俗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既有的 预言,既有的宗教的信仰也有极大的差异 因此在这个巨大的疆域之内产生了非常大的一个内在的矛盾和张力 比如说对于基督教教会而言,教会的中心就有两个,在东部是君士坦丁堡 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在西部就是千城之城罗马 同样对于教会使用的仪式语言也有两套完全不一样的语言体系 在东部的仪式语言是以希腊语为主,而在西部则是以拉丁语为主 此外在神学上也产生了一些 差异,这些差异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 似乎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在当时的主教,在当时的信徒来说 这是一个关乎非常核心信仰的一个问题。 东西教会产生分裂可能它的导火索就来自于所谓的“和子句”之争。 因为我们知道根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所确定《尼西亚信经》, 它有这样一句话,就是“And in the Holy Spirit, the Lord, and the giver of life,from the Father proceeding。”那最后就是“从圣父当中出来”。 而根据当时通行拉丁语版本,则加了很小的一个短语, 它的英文的翻译是这样的“And in the Holy Spirit, the Lord, and the giver of life, who from the Father and the Son proceeds." 也就是多了“and the Son", 或者是从中文来说就是“和圣子” 这样一个细微的差别,这样一个不同的版本的翻译或者版本的理解, 成为了东西方教会分裂的一个导火索。 其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在1054年, 东西方教会相互采取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惩罚, 也就是相互绝罚,用现在的话就是把对方相互开除出教会, 使得对方不得获得拯救,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教会系统。在东方 也就是成为了东正教,在西方成为了西方的现在能看到的 天主教或者大公教会系统。1054年的教会大分裂 产生了现今的基督教内部的两个大的传统。一个是天主教会, 另外一个是东正教。那么教会历史上第二次大的一个分裂活动,其实是在 16世纪,在历史上被称为“宗教改革”(Reformation)。 宗教改革产生了 现在所谓的基督的基督教的新教(Protestantism)。 当然对于什么是新教有很多不一样的定义。 也有人把英国的国家教会,也就是现在通称的“圣公会”,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改革的一- 个产物。 但是我们往往不把“圣公会”作为基督宗教的一个主要派别,还是认为 基督教的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是现今基督宗教的三大主要派别。 那么我们知道在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并不是在一个地方 由单一的人群完成的,而其实是在不同的地方 由很多神学家和不同的信徒共同完成的 而类似一个运动的时期。那当然 最早进行宗教改革的,是在德国的马丁· 路德, 马丁· 路德他本人实际上是一个天主教的修士, 但是因为他本人的一些特殊的宗教体验, 或者说对天主教会长期以来的一些做法抱有不满。 那么,在1517年的10月31号 这一天,他做出了一件离经叛道或者说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情。 他在德国中部的小城威腾堡的教堂的门口 贴出了95条论纲,这95条论纲的 主要诉求,就是反对天主教当时购买赎罪卷。 当然,矛头也指向天主教教会内部的腐败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天主教当时教会为了敛财 推出了所谓的赎罪卷。也就是当信徒他做出了有违教义有违教会规定的某些行为的时候, 可以通过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钱来赎自己的罪。 这也成为了教会的主要一个敛财的途径。但是, 路德所发起的这样一项宗教改革,它的核心就被称为“因信称义”, 拉丁文是(sola fide)。我们知道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只有义人才能得拯救。 按照天主教可以购买赎罪卷的做法, 一个恶贯满盈的恶人,只要他有足够多的金钱来买赎罪卷, 那么他依然可以获得拯救,这在路德看来是非常荒谬的。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本身坚持他的信仰,他才被称得上义人,才能获得拯救。 因此提出了这个“因信称义”的这样一个学说。 这个sola fide也是宗教改革时期,三个唯独的当中的一个首要的原则。 另外一个是sola scriptura ,就是唯独圣经。 另外一个就是sola gratia ,就是唯独恩典。 那么路德当时改革,宗教改革的 进行,其实还要仰赖于另外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 也就是当时古登堡的印刷术,对 路德所翻译的圣经的推广,尤其使得当时的 民众能够直接来阅读圣经,产生了一个直接的助力的过程。 路德在威登堡贴出95条论纲之后, 天主教把他视为眼中钉,所以当时在 德国中部有一些封建诸侯,把路德接到了爱塞纳河的城堡当中。 据说,路德在一个礼拜之内就把新约圣经全部翻译成了德语。 这也帮助了德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语言,得以在 世界文明历史上的当中,发挥重大作用。 换言之,路德对德语圣经的翻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德意志民族的这样一种民族感。 路德所进行的宗教改革,后来又被成为“路德宗”。 也有中文翻译把它称为“信义宗”,“信义宗”这个名称就是从“因信称义”而来。 那么在欧洲大陆上,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改革其实是在瑞士发生。 我们知道在瑞士有,最早由茨温利所进行的改革。 紧接着是由加尔文进行改革,加尔文他主要是在 现今的瑞士日内瓦城当中开始他的宗教改革的运动。 加尔文派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本派别特色的神学观点。 譬如说预定论。关于预定论的神学思想在马克思韦伯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当中将会作为一个重点来加以分析。 加尔文所创立的这一派别,后来被称为“加尔文宗”。 有中文翻译也把他们称为“归正宗”(Reformed Church)。 在欧洲大陆之外,在英格兰 当时的宗教改革采取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路径。 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被很多历史学家称为 性格最为乖戾,或者说最为残暴的一个国王。而且 也是英国历史上换皇后,换自己老婆数量最多的一个国王。 那么他当时为了和自己的皇后 离婚,而嫁娶自己的小三Anne Boleyn,所以 通过了,在1534年通过了所谓的至尊法案。 将自己,也就是英格兰国王,作为教会的最高领袖。 同时,拒绝向梵蒂冈再交纳宗教的税赋。 由此这也形成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英国的国家教会。 也就是“圣公会”,又被称为“安立甘宗”。 但是,英国的宗教改革后来被很多学者称为是 一个半吊子的改革,在拉丁语当中表述为:via media 也就是 middle way。 换言之,它一方面在教义教理上拒斥了天主教的一些观念。 但是在教区的结构,包括圣统治当中依然 把天主教非常完整的一个金字塔结构保留在英格兰。 而且将英格兰世俗的政权和教会的教权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为后来的宗教迫害创造了一些前提性条件。 在亨利八世死后,他的女儿玛丽一世继位。 这个玛丽一世本身她是亨利八世第一个妻子,第一个皇后的女儿,她 本身是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于是她又把亨利八世进行的改革全部推倒重来。 将英格兰恢复到天主教传统,因此将很多人杀死。 所以在历史上也被称为“血腥玛丽”。 后来有一款鸡尾酒也是因此得名。 那玛丽一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紧接着就是伊丽莎白一世。 她是亨利八世第二个妻子Anne Boleyn的女儿。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后,她马上又把玛丽一世 进行的改革全部推翻,将英格兰重新恢复为 这个国家教会,英国国家教会,圣公会的体制,在这一过程当中又造成了无数人头落地。 这在人类历史上可谓是一趟一段非常惨烈的与 宗教有关的历史,而后世的很多关于宗教宽容的观念 可能也是在这样一种极端的情况下产生的。 但是正因为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有这样一种 半吊子的特征,所以产生了所谓的清教徒(puritan) 他们要求对未完成的宗教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但是在当时的英国,这些清教徒受到了非常多的迫害。 这些清教徒因为受到了迫害,所以不得不 背井离乡,逃离英格兰,当中最著名的一支就是乘坐了著名的“五月花”号 来到了新大陆美洲,这也是成为美国开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移民。 如果大家对英国宗教改革感兴趣的话, 不一定要去看深奥的历史书,大家可以去看一部英剧,就是《都铎王朝》(The Tudors)。 这一部有四季长的英剧其实用非常 好的戏剧的方式,把这段宗教改革的历史非常完整和生动的呈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