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讲的第三节,
《资本论》的创作。1868 年的 3 月, 恩格斯写了一篇书评,在这篇书评中间他说,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
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他所说的书 就是马克思在
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
那么《资本论》第一卷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说到《资本论》的创作啊,
我们就必须得从 1850 年 6 月谈起,因为那个时候 马克思获得了大英博物馆的阅览证,开始利用
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从新开始因为 1848
年革命而中断的那样一个政治经济学研究。我们知道 这个时候的马克思不仅已经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已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
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的科学方法论,同时已经较为充分的,
并不是完全达到科学水平,是较为充分的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就,
开始改造劳动价值论,探索剩余价值理论的秘密。也就是说
这个时候马克思从新开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候,他正站在自己思想发展的一个
全新的起点上。在拿到大英博物馆阅览证的前三个月,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要是系统的阅读研究了《经济学人》杂志的全部过刊, 最后得出结论,1848
年革命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是 1847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
而随着此轮危机的结束,那么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
只有等待下一次危机的来临,新的革命才是可能的。
既然新的危机需要等待,那么在来临之前,革命者
应当如何作为?马克思的选择是继续从事 政治经济学研究,为未来的革命准备理论武器。
1850 年 9 月到 1853 年的 8 月,
马克思进行了一次,在大英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内容非常广泛的经济学研究。
留下了 24 个笔记本,1250 页的
摘录和笔记,我们历史上就把这批文献称为伦敦笔记。
伦敦笔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这个时候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除了货币理论、地租理论,他取得成绩之外,他当时对危机理论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他批驳了当时的一些流行的危机理论,认为什么呢?认为普遍的生产过剩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其根源就在于资产阶级的生产制度本身,也就是说他认为
危机的根源其实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本身所导致的普遍的生产过剩。
勤奋的工作,马克思像过去一样勤奋的工作, 极大的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所以啊,
他很快就决定要出版一本新书,来表明自己对经济学的新的看法。
他在 1851 年 4 月的时候,就写信 告诉恩格斯说自己的新计划很快就能完成,我已经干了不少,
再有大约五个星期我就可以把这整个经济学的玩意儿干完。
搞完这个以后,我将在家里研究经济学,而在博物馆里搞别的科学。
这开始使我感到厌烦了。不过,就像我们以前说过的那样,
他的创作计划总是会被延迟,会被各种因素所一再的延迟。
1853 年 3 月的时候,马克思自己亲自开始为
《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工作量就开始明显增加,所以呢他的创作新书的计划,
计划中再过五个星期就可以搞完的计划又被搁置起来了。
我们要顺便说一下,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这个
撰写了很多稿子,但他的第一组文稿其实是由他和恩格斯讨论,恩格斯代笔的,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马克思英文水平不如恩格斯熟练, 而随着他的这样的一个英文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我们看到从 1853
年的 3 月开始,马克思就亲自 开始为论坛报撰稿了。整个说来,马克思、恩格斯在整个为
《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期间,总共发表了大约
465 篇组的内容。马克思撰写经济学论著的
计划虽然搁置了,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他始终在密切关注的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56
年 9 月 26 日, 他非常兴奋的写信告诉恩格斯,说我不认为
一场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会迟于 1857 年冬天。果然,
资本主义经济随后的发展证明马克思的预言完全正确。
1857 年 10 月,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征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马克思当然非常振奋,从而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尽快整理出来。
所以啊,《资本论》的真正的创作就是在这个语境中间拉开了序幕。
我们知道《资本论》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我们大体可以将它还原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
我们通常所说的 57- 58 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由六篇手稿构成。
它们总的说来创作于 1857 年 7 月到 1858 年 8 月。
这个手稿呢大约有 50 个印张,而且要必须明确指出这个手稿
不是以出版为直接目的的,是供研究者自己使用的研究性草稿。
它通常被认为是《资本论》的最初稿。第二个阶段呢就是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1859-1861 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实际上是 1859 年 1 月份
脱稿,同年 6 月份出版,它是马克思在 57-58
手稿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是他的经济学思想的第一次公开的面世。59-61
手稿呢是马克思为 创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准备的,
由三篇较小的手稿组成,因为当时马克思 身体很不好,而且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处理,所以这个手稿的篇幅很小,
就两三个印张。第三个阶段呢是《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
这个手稿创作于 1861 年 8 月到 1863 年 7 月, 23
个笔记本,1472 页,很庞大,有 200 个印张。
马克思原本呢是根据 59-61 手稿的计划开始创作,他的目的很清楚,是为了完成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但是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就像我们以前已经多次说过的
他的计划,他的想法在不断变化,内容不断的膨胀发展,
最后就演化为我们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 200 个印张的庞大的规模。
那么在这个手稿中间,篇幅最大的部分
是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批判,大约有 110 个印张。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在 1905 年到 1910 年间,考茨基后来
就把这部分手稿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分三册 出版了。这时在创作
61-63 手稿的过程中间, 马克思做出了明确的一个决定,就是要出版《资本论》。他说,第二部分
终于已经脱稿,它是第一次的续篇, 将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
只作为副标题。那第四部分 就是《1863-1867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的创作。
在 61-63 手稿之后啊,马克思就开始
以出版为目的进行创作,留下了 63-67 手稿。
后来我们看到的《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在 63-67 手稿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
第五个阶段呢就是《1867-1881 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就开始 筹备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
创作了手稿,但是我们知道这一时期马克思身体很差,所以 他的这个创作过程一直延续到了
1881 年,也就是他去世之前两年。
后来,也就是 1885 年到 1894 年的时候,恩格斯正是根据 67
到 81 年手稿, 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
1867 年 9 月的第三个星期,
《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出版了,第一次印刷了不多,1000 册。
这个书实事求是的说非常艰深难懂。
所以出版商用了四年才把这 1000 册卖完。
其实不仅对于那个时代读者,即便是对于今天的读者,
《资本论》第一卷,特别是开头的几章都是非常艰涩难懂的。
为什么呢?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研究对象的抽象性。
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设计啊,《资本论》第一卷要分析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研究的什么呢,研究存在于所有资本主义形态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这是最为抽象的本质部分。第二卷呢,第二卷分析的是资本 的流通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实践形式。
准确的说,主要是以英国为原型的具体实践形式。
到第三卷,他就要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这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读者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间所看到的恰恰是最抽象
也是最难懂的一个部分。第二呢,是表达方式的思辨性。
为了使自己的表达形式上更加严谨完美, 马克思实际上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后来我们看到,
列宁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这一点,并且写了一段非常精辟到位的评论,他说: 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
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利用 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论》中,
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 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
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 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大家想想,
如此深奥思辨的表达形式,对于列宁 尚且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够把握其奥妙,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呢,想都想不到,更不要说去应付了。
最后呢,就是经济学术语系统的时代性。
《资本论》毫无疑问是19世纪的产物,它的术语系统具有鲜明的19世纪的时代特征。
而随着经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很多术语其实今天我们已经不再使用。
对于当代读者而言,阅读困难的增加是必然的。
我们看到尽管艰涩难懂,但资本论第一卷的表达形式
就像很多学者所看到的那样,堪称完美。
在这里,马克思首先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般前提,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流通。
然后是特殊前提,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积累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接着分析的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
也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最后,从再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剩余 价值的资本化,也就是资本本身的生产,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
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做出一种 判决。随着人们对《资本论》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最终人们
意识并提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资本论》及其手稿,或者说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的整个这么一个研究,
难道仅仅是一种经济学思想吗? 人们现在的答案趋于否定。人们说,
在1847年以后,才真正出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成果,
这就是以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关系为参照系,针对 人类历史真实发展、人类主体本质的科学确证,
和现实社会批判的哲学理论创造。
这不是什么经济学建构中存在的哲学片段, 而是一个完整的哲学建构过程。哲学
始终是马克思理论生涯的内在主线之一,否则
我们将严重遮蔽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重大哲学话语
转换。就此而言,《资本论》的创作史
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
之中啊,我们看到,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在两个方面、两个层面得到发展。第一个层面,第一- 个层次,
是它从假说变成了科学。因为有了 这么一个支撑,它的从哲学的判断变成了一种科学的结论。
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
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第二个层次呢,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自身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简单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发展出了一套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结构分析和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