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以前你会认为微电影创作中,器材、 软件很重要,
学完这门课之后,你会发现真正让影像鲜活的 是控制这个器材跟软件的人。
[音乐]
在混音结束以后呢我们就会看到影片的,影片的音轨 会变得非常的丰富。
那么等它这一切完成了以后呢我们就要进入到一个试映的状态。
首先我们看为什么要试映啊。
大家会说为什么,就是我们影片拍出来之后,剪辑 完成了,那么我们就开始发布吧,上线吧。
大多数的微电影都是可能在网上发布的这种状态。
但是其实我个人觉得啊,就是一方面敝帚自珍这种,这种是一个
不太可取的状态,但另外一方面也不要对自己的作品过于的自信。
这就体现在说我们在把我们的作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之前,就是丑媳妇见公婆之前,
可以先让自己身边的朋友来看一看,看看是否还能够做一些改善。
因为可能大家会觉得说,我都已经,比如说剪辑师,我们剪辑师本人,我跟导演
都已经看了那么多遍,我们都已经觉得非常满意的一个作品了,它还会存在哪些问题吗? 其实这里面就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比较危险的一种状态哈。
因为我们作为剪辑师一定要非常清醒的认识到, 有些时候我们是对影片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
但是因为我们跟影片的素材,我们跟影片的剪辑 这个整个过程太熟悉了。
然后呢有些时候 太熟悉了以后反而会失去了某种洞察力,就是我们可能会变得 麻木。
我们可能对于某一些信息点,我们觉得它应该传递给观众了, 但可能观众可能并没有 get 到这个新的信息。
或者可能剪辑师 本人已经感觉不到,可能在故事的叙述的某一个点上有一些混乱了,
他可能觉得观众应该可以感受到 这些信息。
所以这些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举行试映 的一个原因。
其实试映,我们并不一定说非要找一个 一个比较好的,比较大的一个场地。
简简单单的一个地方哈, 找一个房间,然后呢把我们的片子用一个投影仪投到墙上,
然后呢几个人坐在沙发上,椅子上,好,可以看一下。
这些人可以是我们剧组的成员, 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可以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
尽量啊邀请一些对这个影片一无所知的人,因为他们的反应可能就会比较接近
普通观众对于影片的这种感受,因为他们是一无所知的这种状态。
在试映的过程当中,大多数的剪辑师跟导演都会是非常非常 紧张的一种状态,因为他无法预期观众的感受。
但是你再紧张, 我希望你可以站在观众的前方,在
观影当中,在放映,在试映的过程当中去密切的注视观众的反应。
你们看,他们在 看哪一个桥段的时候笑了,
或者在看哪一个段落的时候,他们可能低头不语,或者说可能有一些人是暗自在那儿垂泪。
这都是一些情绪非常直观的反应。
或者说在看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会有那么几个人 觉得有点无聊,把手机打开看。
可能就是,可能说我们在这个部分可能会有 一点冗长,有点无趣。
这些点都是非常好的去提醒剪辑师跟导演, 把影片拿回来,重新进行一个审视的这样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所以呢我们在试映的时候呢,我还建议大家可以,可以给每个人,
特别是自己,你想把他们叫过来了,肯定关系还不错,给他们准备一张纸,
准备一个笔,让他们把在看的过程当中的某些感受及时的记下来。
然后呢在放映结束以后,你去收回这些观众的意见卡, 这些东西可能会对你有些帮助。
或者说 在影片放映结束以后,你可以留下几位观众,跟他们进行交谈。
问他们对影片 哪一些情节点是不是有一些疑惑,或者影片,或者问他们觉得影片哪里
比较好,或者哪里有点不足,对于影片的叙事的线索,对于影片里面人物的性格刻画, 包括对影片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的。
其实你可以从他的这个叙述当中,你可以感受到自己跟导演 所要传达的那个内容是不是被观众比较精准的接受到了。
这里面呢我还想提醒大家,虽然我们觉得导演跟剪辑师需要对观众的这些反馈的意见持一个
接受的这种开放的态度,但是 导演跟剪辑师毕竟是最了解这部影片的人,
他也是对这部影片最有发言权的人。
所以当他们 想要根据观众的这些意见做出一些调整之前,
我提议你啊,你们一定要回顾一下自己第一次看到素材的感受。
可能你这个时候需要去翻一翻你前面看素材的时候的 笔记,粗剪的笔记,可能是需要把这东西重新整理出来, 再看一眼。
因为你自己的第一感受, 也就是这种第一直觉,可能 还是更加准确的。
所以在观众的意见,跟你自己的第一感受以及你 跟影片的亲密接触,一路的这种整理、
剪辑下来的这种感受,你要在三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这里面还是那句话,我们要注重去 修改一些问题,但是也一定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
所以影片放映结束之后再做最后的修改,
我相信我们就可以比较自信的把我们的影片上传或者发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