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個單元要來看一個和前面不太一樣的規則, 那就是政府的政策,當你在思考產業競爭的時候,
你也需要去想政府的政策會帶來哪些後果, 會怎樣影響廠商之間、 廠商與顧客之間的競合關係。
我們來看一個丹麥水泥業的例子。
1993年, 丹麥的反托拉斯委員會開始討論他們國內預拌混凝土的價格是不是太貴了。
這個委員會懷疑,水泥業者之間可能有聯合 壟斷的情況發生。
水泥業在丹麥是屬於寡占市場, 每一個區域都只有幾家業者,而且從1980年
後期開始,這個市場越來越集中在各地規模最大的業者。
大者越來越大,因此逐漸引起反托拉斯委員會的注意,由於預拌混凝土的每一筆訂單
都是由業者與顧客私下議價,因此價格資訊並不透明。
你也可以想像這個預拌混凝土的訂單差不多都是要造橋、 鋪路、
蓋房子的時候 跟水泥業者下單,一次就會是一個大量。
那麼因為價格資訊不透明, 反托拉斯委員會認為這樣是造成買方、
出錢的一方比較不容易到處比價, 因此會促成了賣方這些水泥業者
聯合壟斷,於是反托拉斯委員會就提出要求, 在丹麥的三個特定的區域裡面,這些水泥業者
必須向政府申報他們每一筆 訂單的成交價,然後每一季再由政府對外公佈這些價格。
在這水泥價格的的這個陽光法案
這個反托拉斯委員會希望資訊的透明公開能夠達到促進業者競爭,抑制價格的效果。
我們現在想一下,如果你是業者之一, 面對政府的這個新政策在價格公開透明之後,
你發現,誒,你原本賣的比別的廠商貴。
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你會第一,試圖降價
然後希望能夠擴大你的市場?還是第二,你設法你維持
在你原本的價格呢?我們來看看當年發生的事情,在這個新政策推出之後
不同業者之間的價差的確逐漸縮小, 可是平均價格卻逐步攀升。
原來在成交價的資訊公開之後, 這原先賣得比較便宜的那些業者開始漲價,
而不是原先賣得比較貴的業者開始降價。
然後, 不到一年的時間預拌混凝土的價格在新制實施的地區
上漲了15%到20%,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漲幅。
怎麼會這樣呢?理由也很簡單,由於每個地區的業者數量都不多,
然後大家彼此同質性都高,預拌混凝土嘛,能夠有什麼差別?因此積極競價
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業者的確是會存在聯合壟斷的誘因,
希望大家把價格維持在一個還不錯的水位,然後我們瓜分一下市場就好了。
只是,原本價格資訊不透明、 不公開,
所以這些業者之間找不到好的方法 可以聯合壟斷,同業的價格大家都不曉得
我也就比較難掌握所謂合理價位應該在哪裡。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哪家業者為了搶市場私下降價
其他業者也看不到啊!短時間很難被發現。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在價格不透明的情況之下, 這些水泥業者反而會神不知鬼不覺、
偷偷摸摸地 可能互相降價,希望能夠擴大市場。
但是 這一切在反托拉斯委員會的新政策推出之後就不一樣了,
定期公佈的成交資訊馬上讓這些業者在定價的時候有了一個參考點。
原來那個比較貴的價格買方是願意接受的。
於是這些業者之間就逐漸形成了默契,
大家一起往原本賣得比較貴的價格靠攏,整個產業嘛!大家把餅做大。
抬價!不僅如此,若有誰敢在哪個區域率先破壞行情,
成為害群之馬,那他的行徑 因為現在價格資訊公開了,也會被同業發現。
因此有可能在各地受到其他業者的價格戰的報復
得不償失,就這樣在這個丹麥預拌 混凝土的故事裡面價格透明促成了廠商之間的默契,
反而對廠商有利,這個反托拉斯委員會竟然成為 價格壟斷的推手,引發漲價的元兇。
如果你今天是從廠商的角度來看事情,
那麼你應該要學會當一個新的政府政策推出來的時候,你該如何判斷其他廠商 要如何因應。
那麼如果你是政府的決策者, 那麼這一點更為重要,你需要了解賽局理論的
思考模式,學會預測政策能夠帶來的效果。
否則有時候立意良善的政策,可能會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
這是為什麼你需要學習用賽局理論的思考模式來分析規則,
這也是我們這個禮拜的重點。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