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基礎工程施作完成後,
必要從地下層開始逐層往上來施工。
我們現在先來建立B1F的柱還有牆。
[空白_錄音] 混凝土構建的塑模要考慮兩個因素:
一個就是結構分析上的用途,
另一個是塑模的順序。所謂結構分析上的用途,
就是說在塑模的時候,我們要選擇是以結構元件,或者是建築元件來建立
我們的模型元件,主要是取決於 我們接下來在進行結構分析的時候,
我們要不要把那個元件匯出到這個結構分析的軟體進行結構分析。
如果呢這個元件在結構分析的時候呢一般是不會考慮進去的話,
那我們就會採用建築元件來建立
這一個模型。另一方面在塑模的
順序上面,我們會習慣以施工的順序作為我們建模的順序。
也就是會依照柱牆樑板的這個順序來塑模。
這個部分也希望同學們在塑模的時候能夠配合。
雖然說我們在數位空間裡面來塑模,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 不過我們還是要能夠盡量貼近這個實物。
那在這個建模過程的裡面啊,我們就也同樣可以來瞭解
實際上的工程是怎樣來進行。我們先來進行B1F柱的建製。
由於B1F和基礎柱在平面的配置上是相同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採用複製的方式來建製。
但是因為我們現在看不到樓層下的柱, 所以我們要先在左邊的專案瀏覽器中
開啟B1F的建築平面圖, 並且調整它的視圖範圍。
在視窗中調整主要範圍中的底部
和視景深度,將這兩者的偏移值都改成負10公分。
這樣我們就可以檢視B1樓層線以下10公分的元件了,
也就是可以看到樓層下的柱這些元件, 方便我們等下把它們複製上來。
接下來在繪圖區中將全部的模型元件
框選起來,然後點選功能區中的篩選工具, 篩選出所有的結構柱。
然後點擊左上方的複製選項, 再選擇貼上功能中的
與選取的圖層對齊這個工具。
接著在視窗中選擇EF,
按下確定,就可以將閥基柱複製到B1F了。
複製結構柱到B1F後, 要調整新複製的結構柱的參數。
將基準樓層設定為B1F,
頂部樓層設定為1F, 基準偏移則設定為0,
頂部偏移就設定為0,這樣我們就完成了B1F的建立了。
接下來, 我們要建製B1F樓層的外牆和隔間牆。
一般來說,在進行RC建築物的結構分析時,
除了減力牆以外,其他的牆我們通常都不會把它納入結構分析中。
因此我們這裡使用建築牆元件來建立牆。
我們先選擇CAD圖來量測牆的厚度,
用來選擇牆的類型與尺寸。
量測以後選擇建築頁籤中的牆:建築這個工具
並且點選功能區的點選線來開始建立牆元件。
建立牆元件的時候要注意牆邊與柱邊有沒有切齊。
如果是需要切齊,可以用修改頁籤中的對齊工具來調整。
通常外牆會和柱的外皮切齊。
而有時為了讓室內有方正的空間,
也會將牆面貼齊柱的內部, 這樣子室內就不會有柱子突出來了。
最後我們要注意的是蓄水池和樓梯間的牆。
依照建築平面圖上的標識, 蓄水池的高度是195公分。
所以可以將其邊牆的基準約束和頂部約束,
都設定為B1,頂部偏移則設定為195公分,
基準偏移就設定為0。另外在這個案例中,
樓梯邊牆的厚度並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繪製的時候也要特別地注意。完成後,
讓我們來用3D視圖瀏覽一下成果。
[空白_錄音] [音樂]